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河北省保定市有位68岁的老人名叫王香成,他有一套压箱底的宝贝,是12件由自己亲手制作的微缩老物件。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从床头拿出了自己的大箱子,王香成老人对这套纯手工红木制作的微缩农具如数家珍。“这件耧,是比原物件缩小8倍仿制的,当年是用来播种的。这件犁,它的铜头是我专门打造的,是用来犁地翻土的。”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除了刚刚介绍的这两件,王香成还打造了风箱、马车、纺车、织布机、石磨、碌碡、小推车、辘轳、石碾子、耙,一套农具一共12件。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独轮车

王香成说,这一套微缩老物件里面,微缩比例并不一样,“其中有8件,是按照缩小8倍的比例打造的,比如耧、犁、石磨等。微缩比例最小是这件马车,因为它尺寸最大,按照缩小16倍的比例打造。微缩比例最大的是风箱,是按照缩小5倍的比例打造的,因为它的尺寸相对较小。”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马车

这些过去农村常见的老物件,几乎都是用红酸枝打造的,我们外行人只是看个热闹,可王香成却是花了不小的工夫。王香成说,之所以弄这套宝贝,跟他这辈人的经历有关。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辘轳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碾子

2012年,一场大病让老木匠王香成住了40多天医院。出院后,为三个孩子拼了大半辈子的他,似乎突然开了窍:“不想再这么干下去了,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次收拾院子的过程中,王香成发现了被儿子丢弃的老风箱。“看到被淘汰的风箱,不知怎么就一下子想到我个人。以前我的那些老手艺,慢慢被机器淘汰;做的那些木质门窗,慢慢被铝合金和塑钢淘汰;后来我还去塑料厂打工,去铁厂打工,甚至一度看过大门,这让我感觉我这个人也快被社会淘汰了……”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风箱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对过往的回忆,那个残破的风箱给了他灵感,“鲁迅先生不是有篇文章叫《为了忘却的记念》吗,我也得弄点什么,给子孙留点‘乡愁’,留点念想,留点纪念。”

于是,王香成开始了微缩红木老物件的梦想。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碌碡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石磨

为了做这套微缩老物件,王香成没少吃苦。

“就拿这件织布机来说,为了找样机我专门跑了趟顺平,骑着摩托在深山村里去问去找,结果也没有收获。后来有人告诉我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有样机,我又跑了一趟易县,在人家纪念馆里看了半天,又是测量又是画图,弄得人家工作人员隔一会就来看我一下。”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织布机

王香成说,在初步画图制作后,他先是用普通木头按照缩小2倍的比例打造了一台织布机,还专门请用过织布机的老人来试试。“感觉能正常使用后,再用普通木头按照缩小5倍的比例打造,最后再用红木来做。”王香成说,光这一件织布机,他就用了小半年时间。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纺车的示意图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纺车

为了做好这套心心念念的老物件,王香成四处奔波:去五尧村看石磨,去冉庄看耧和小推车,骑着摩托车去廊坊购买红酸枝木料……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王香成终于完成了这套红木老物件。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爬犁

随着岁数渐长,王香成在2018年春天做好最后一套微缩红木老物件后,就不再动手了。“这样的老物件一共做了十来套,一套留给了北京一家博物馆,一套留给了北京一家拍卖行。目前手头的几套,准备两套留给孙子,两套留给孙女,就当留下点念想吧!”

这套手工微缩农具,是他留给人们可以触碰的“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