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有人體會到,買什麼東西都是買大的好,買大的不會後悔:手機屏幕越大越好,汽車的空間越大越好,房子越大越好。

關於房子的面積,六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個附屬機構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用攝像機記錄洛杉磯市32戶人家如何使用他們的家,用定位裝置跟蹤他們的每一次移動。結果發現,沒人真的使用家裡正式的客廳和餐廳。

房子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一般家人大部分時間(68%)都在廚房和非正式的客廳或書房裡。買大房子,結果許多房間都被浪費了,但美國人已經把大房子當成了必需品。

車庫只有25%的空間可以用來放車,其他75%的空間堆滿了東西,結果車只能停到路邊。院子也很少使用,吃的往往是加熱的速凍食品,廚房也很少用。

如果你為四口之家買了一個4000(370平米)平方英尺的房子,平均每個人1000平方英尺,如果房子被充分利用的話,會導致誰也見不到誰。

家中最常用的共同區域之所以是廚房和非正式的客廳,是因為人們喜歡一起吃飯、看電視。

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說:“在美國,對於物質福利的愛好並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滿足身體的微不足道的需要,為生活創造小小的方便,也是人們普遍關心之所在。

在那裡,沒有為了滿足一個獨夫的盡情歡樂,而建築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巧奪天工的花園,以及由此而耗盡天下財富的問題;人們所希望的,只是多購幾畝良田,經營一個果園,建築一所住宅,使生活更加舒服和安康。”

但是,過去四十年間,美國人的房子逐年增大到平均每戶2467平方英尺(249平米),增加了近100平米,而平均每棟房子住的人從3.01減少到2.54。

房子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買大房子往往不是為了使用。

《建築文摘》作者凱特·瓦格納說,貴族式豪宅一直保持著正式空間和非正式空間的區分,正式空間主要是財富和名望的象徵,成功的象徵。

兩層樓高的前廳巨大的窗戶,寬敞的房間,朝著街道的正式的餐廳。如果這些房間是為了其實際用途而設計的,就不會大到從冰箱到灶臺要走50步,窗戶太大以至於取暖和空調費要上千美元。

這些低效的空間主要是為了讓人刮目相看的,讓別人感到相形見絀,讓客人心想,“哇哦,比我家還好,我現在感到了嫉妒和不安全。”

有些人買大房子確實不是因為攀比,而是為了更好地招待客人,讓他們開心、舒適。這些客人是我們的朋友、鄰居、同事和家人,關心和尊敬我們的人,我們想回報他們的關心和尊敬。

但有時我們忘記了,朋友和家人已經是關心我們的人,他們是來看我們,而不是來看我們的房子或者東西的。

許多人以為空間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房子很大,就可以舉辦巨大、精緻的《廣告狂人》式的派對,家裡有個吧檯就可以跟大學時的朋友重建聯繫,如果有一個巨大的廚房,叔叔阿姨過節的時候就不會辯論政治,整個世界就清淨了。

這種想法反映了美國人普遍的信念:我們可以通過買東西來解決問題;最好的社交生活需要舉辦大型派對。

房子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唐頓莊園》劇照

大房子真是令人難以承受。理財專家J.D.羅斯說,大房子、大院子不僅按揭和稅更高,維護起來也更貴,需要更多的籬笆、攝像頭。大房子還需要擺滿傢俱,床、沙發、鋼琴、桌子。不怎麼用的房間也不能空著,所以要買東西放進去。

租房住的歲月總是令人難忘。美國導演諾拉·艾美隆在《慢慢租房路》一文中說,她80年代在曼哈頓一個公寓樓租住了大約十年,“浴缸的水龍頭經常流出黃水,暖氣片可能含有石棉,公寓的外牆被煤煙燻得發黑,還有老鼠。”

可那是她的兩個孩子跟她住在一起的唯一空間,“在這裡,馬克斯把腦袋卡進了蛋糕模,雅各布學會了繫鞋帶。它是家的符號,是我身份的一部分。由於它是租來的,所以我自覺含蓄低調。由於它破敗陳舊,所以我自覺超凡脫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