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腾片和控释片,一个“入戏”最快,另一个却是顽固不化

“大夫,您给我开的降压药,第二天我去大号,突然发现,吃进去的是圆药片片,拉出来还是圆药片片。会不会吃假药啊?”

“您放心,这个是控释药,药物成分已经吸收了。”

“真的假的?我怎么觉得,正常药片到了肚子里,不是应该化成一摊糊糊了呢。”

这个问题,提的还是挺有水平的。

按照平常的逻辑来说,如果药片到了肚子里,不能化成一摊糊糊,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药片穿肠过”,又怎么能够把药效给了留下呢?

泡腾片和控释片,一个“入戏”最快,另一个却是顽固不化

先从“片剂”这个剂型的历史说起。

在人类进入近代之前,是没有片剂这种剂型的。在中国,类似的剂型应该是丸剂。直到今天,仍旧有六味地黄丸等各种各样的丸剂在应用。

大约在十九世纪4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炮坚船利的西方国家工业大发展,制药工业也随之发生着变革,并出现了一种新的剂型:片剂。

用压片机,把组成药片的原材料、辅料等等混合在一起,若干工艺处理之后,在哐当哐当的压片声后,一个个药片从模具中跳了出来。片剂做好了。

这样做出来的药片,用行话说,叫做“素片”。后来又发展了糖衣片、薄膜片等等不同类型的片剂。

再后来,就口服的片剂来说(在这里,就不讨论阴道泡腾片、植入片等特殊用药途径的片剂了),也发展出泡腾片、分散片、咀嚼片、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等诸多类型了。

这些药片和普通素片比较起来,用起来差别还挺大。

其中差别的体现之一,就是在肚子里化成糊糊的时间,差距那是相当的大!

咱们挑出两个“课代表”,说说他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泡腾片和控释片,一个“入戏”最快,另一个却是顽固不化

泡腾片(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泡腾片)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了,对于它的研究,一百年来从未停止过,可谓是药品界的网红常青树。

人家最初的应用,就用来止疼和退烧。咱们看美剧,还常常会听见那帮肌肉男在火力大开的间歇期,也是不是会感到头疼,经典的台词是这样的:“EXM,有阿司匹林吗?给我来一片。”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是乙酰水杨酸。嗯,以酸字结尾,这个药会是酸酸的吗?

还真是酸酸的,而且,吃在胃里,有一定的刺激性。

但是,阿司匹林又是这样的流行,怎么解决刺激性的问题?人们开发出众多的剂型,其中之一就是泡腾片。

取一片阿司匹林泡腾片,放在水杯中,立即就会“噗噗噗”地开始冒泡,用不了一分钟,整个药片就全部消失不见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一,不用整片儿往肚子里吞了。

遇见不配合的病人,例如苏大强那样的老人、儿童等不愿意配合的患者,以及吞咽有困难的人,喝杯水就能解决问题。不错!

好处二:阿司匹林泡腾片里添加的辅料,让水溶液呈现出中性,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但是,注意!虽然这个泡腾片,长得是药片样子的,但是千万不能直接放在嘴巴里吞服!切记!

药片遇见唾液,也会放出大量气体。这可不是跳跳糖,弄不好会出现窒息等严重后果!

小结一下:泡腾片,在吃到肚子里之前,连糊糊都看不见,直接就化成了水,可谓是片剂中入戏最快的那一个。

泡腾片和控释片,一个“入戏”最快,另一个却是顽固不化

说完了入戏最快的,再说一个顽固不化的代表:

控释片(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

硝苯地平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降血压药,降血压效果强而迅速。

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普通片之后,血压下降得快,脑血管扩张得也快,很多病人吃完药片,就会出现脑袋瓜子一跳一跳地疼。

药本是正经药,但是这药效来得太猴急,又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如果能够吃一片之后,药效在24小时内持续一个恒定的速度释放药物就好了。这样,血压也能降下来,头疼的概率也会下降很多。

于是,药剂学家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药物存放在一个不会被消化的药片骨架(推拉渗透泵)中,用激光打上微孔,等到进入体内之后,就像沙漏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释放固定剂量的药物出来。

这样,就实现了24小时只用吃一次药,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保持稳定,血压波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小了很多。

听上去挺高科技的吧?

只有一小点不是那么完美:有的时候,病人在排便的时候,会看见完整的药片被拉了出来。

不用担心,这时看见的药片,已经是将药物释放完全后,剩下的无效成分。

无效成分。Emm,可谓是西药中的“药渣子”,使命已经达成,潇洒全身而退。

除非……患者闹肚子,吃下去还没有数小时就把药片拉了出来。理论上需要补服。不过,拉肚子拉这么厉害,少见。

泡腾片和控释片,一个“入戏”最快,另一个却是顽固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