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2018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股份制商業銀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線,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創新服務產品和模式,不僅守住了未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還較好地服務了實體經濟、實現了自身的穩健發展。

外部環境:錯綜複雜,邊際寬鬆

回望2018年,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日漸加大,我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宏觀經濟整體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態勢。在此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及時預調微調,一方面為市場提供了合理充裕的流動性,避免信用過快收縮衝擊實體經濟,另一方面不斷優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在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同時,監管政策也在邊際放鬆,既向市場傳遞了繼續治理亂象的信號,又出臺相關政策穩定了市場的信心和預期。

宏觀環境:總體符合預期,下行壓力仍較大。2018年,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元,同比增長6.6%,總體符合預期,分項亮點頻現。如產業結構方面,消費無論是佔GDP的比重還是對GDP的貢獻率日漸提升,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投資和需求的比例關係不斷優化,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經濟中仍存在一些隱憂、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2018年全年GDP增速雖然符合預期,但經濟增速在逐季回落,“變中有憂”特點進一步凸顯;貿易的支撐作用在減弱,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的增長貢獻率和對GDP的拉動都呈現負向影響。展望2019年,在中美貿易戰尚未明朗的背景下,貿易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仍存變數。

貨幣環境:加大預調微調,流動性合理充裕。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央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力度。2018 年以來,在穩健貨幣政策的主基調下,央行不斷豐富政策工具, 先後四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並通過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工具為市場提供了合理充裕的中長期流動性, 避免了信用過快收縮再次衝擊實體經濟。同時,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央行也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如調整MPA考核等,逐步引導“寬貨幣”向“寬信用”轉換。此外,針對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等表外融資規模下滑對民營企業融資產生的不利影響,央行提出要採用“幾家抬”“三支箭”等方式來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後續民營企業融資困境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監管環境:邊際有所放鬆,嚴監管趨勢未變。與2017年的“嚴監管”相比,2018年,監管部門更加註重政策出臺的時機與配合,降低了監管政策的疊加效應。以資管新規為例,資管新規正式發佈3個月後,為降低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央行和銀保監會相繼發佈配套細則和執行要求。總的來看監管部門推動理財業務轉型的意圖未變,但部分要求有所放鬆,進一步穩定了市場預期,之後進一步發佈了理財子公司制度,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提供瞭解決途徑。同時,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嚴監管趨勢仍未改變,2019年銀保監會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場亂象,進一步遏制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對金融機構的嚴監管仍將延續。

經營特點:穩中向好,壓力仍存

2018年,宏觀經濟與貨幣環境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資產增速企穩回升、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不良資產趨於穩定。但是,隨著信貸投放及非標回表壓力的增加,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面臨著資本補充壓力。

資產增速穩步回升

2017年之前,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擴張較快,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6年,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平均增速在15%左右。2017年,隨著嚴監管的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快速下滑,與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比增速的差距越來越大,個別銀行甚至開啟了縮表進程。經過2017年的調整,進入2018年,在監管部門的政策引導下,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調整經營模式,加大了信貸等資產的投放力度,資產規模增速開始穩步回升。2018 年末,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達46.13萬億元,同比增速為4.3%,增速在穩步回升。(見圖1)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2018年末,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3881億元,佔商業銀行淨利潤的比重為21.21%,較年初上升了0.51個百分點。從7家披露業績快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看,2018年共實現淨利潤3503.84億元,同比增長6.59%,增速較去年同期提升1.04個百分點,可見股份制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在逐步改善。其中,7家銀行中,淨利潤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的有5家,僅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淨利潤增速出現下滑。招商銀行作為股份制商業銀行中的翹楚,其2108年實現淨利潤805.60億元,同比增長14.84%,絕對額和增速均位居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首。(見表1)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股份制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與2018年淨息差的改善有較大關係。2018年伴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負債壓力及成本有所緩解,淨息差逐季改善,由一季度末的1.76逐步上升到四季度末的1.92,但與商業銀行整體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見圖2)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不良資產趨於穩定

2018年末,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438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1%,較商業銀行整體不良率低0.12個百分點。2018 年全年,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率基本維持在1.70左右,較2017年有所下滑。從7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來看,2018年末不良率較2017 年上升的僅有2家銀行,上升幅度也都在0.1個百分點以內。此外,從關注類貸款佔比角度看,從整個行業看,2018年末,商業銀行整體關注類貸款佔比為3.13%,較2017年末下降0.36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季度下滑。預計股份制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佔比也呈現下降趨勢,降低了其生成不良資產的壓力,不良資產質量趨於穩定。(見表2)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資本補充壓力仍存

2018年,伴隨著嚴監管的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一些表外業務需迴歸表內,同時,信貸投放的增多,也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產生了壓力。數據顯示,2018年末,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76%,雖較年初上升0.5個百分點,但在整個商業銀行分類中處於最低水平,資本補充壓力仍較大。股份制商業銀行需進一步拓展資本補充渠道,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見表3)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發展態勢:迴歸本源,積極應變

2018年,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股份制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加強,不僅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層面貢獻了一份力,也在服務普惠金融等薄弱領域增添了一塊磚。同時,為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能力,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積極謀求轉型,零售、科技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力重點。此外,隨著新政策的出臺,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搶抓機遇,探索相應板塊的子公司制運作模式等。

迴歸本源,服務實體能力進一步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要一份子,2018年,其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主線,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加大信貸投放,實現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一是信貸投放規模穩步增長。易綱行長在今年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要用好信貸、債券和股權“三支箭”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可見信貸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末,股份制商業銀行共發放貸款約25.66萬億元,佔商業銀行的23.19%,佔比較2017年末提升0.22個百分點。從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角度看,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9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共發放貸款及墊款21.96萬億元,較2018年初增長11.48%,比同期金融機構增速高0.9個百分點。(見表4)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二是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佈局。股份制商業銀行緊跟國家戰略佈局,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如中信銀行,為更好地支持“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4月24日,完成了對阿爾金銀行(Altyn Bank) 的股權收購,持股比例為50.1%,成為首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收購銀行股權的中資銀行。同時,中信銀行通過設立“一帶一路”專項基金的形式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實際投放資金452億元。

三是加大對薄弱金融領域對的支持。2018年,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得到了市場的普遍關注,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創新服務理念、拓寬服務思路,提升了服務民營企業的質效。如民生銀行,2018年4月下發的《中國民生銀行改革轉型暨三年發展規劃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民營企業的銀行”的戰略定位。目前,民生銀行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架構。2018 年11月,民生銀行董事長洪琦表示,2018年,民生銀行新增對公貸款1500億元,其中75%以上用於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在民生銀行的對公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積極轉型,零售、科技成為發力重點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積極推動零售業務的二次轉型, 零售業務的貢獻度不斷增強。招商銀行作為零售業務之王,其零售業務的優勢進一步增強。平安銀行作為零售轉型的新秀,2018 年,在“零售突破”策略下,零售業務貢獻度大幅提升,零售業務營業收入佔比達51.2%,淨利潤佔比達68%。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紛紛向零售銀行轉型。如以同業業務著稱的興業銀行也持續開展零售產品創新,零售業務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不斷提升。2018年半年報顯示,興業銀行零售業務淨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為27.9%,較去年同期提升3.16個百分點。

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向零售業務轉型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力金融科技,增強科技與業務的交叉融合,推動業務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生態化轉型升級。2018年,招商銀行進一步明確了“金融科技銀行”的戰略定位,希望藉由金融科技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打造最佳客戶體驗銀行。民生銀行也在全力推進“科技金融銀行”戰略,併發起成立了“民生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及民生銀行等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助力銀行數字化轉型。浦發銀行則推出了業內首個無界開放銀行(API Bank),將場景金融融入到互聯網生態中,進而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務,打造全新的開放生態。

主動應變,探索設立相應版塊子公司

一方面,搶佔先機,紛紛公告設立理財子公司。為規範資管業務發展,2018年4月27日,央行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管局共同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9月28日銀保監會進一步細化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細則,發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商業銀行應當通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之後,銀保監會進一步明確了理財子公司設立的相關流程,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為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提供了制度依據。截至2018年底, 先後有中信、招商、民生等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發佈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見表5)

2018年股份制商業銀行運行特點及展望

另一方面,沉著應對,做好理財業務的轉型。一是控制理財業務增速。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放緩或壓縮理財業務規模,做好理財業務的過渡。以2018年中報為例,7 家公佈理財產品餘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有4家理財產品餘額較2017年末出現了下滑。二是積極向淨值化轉型。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要逐步實行淨值化管理,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也開啟了向淨值型理財的轉型之路,如興業、光大、民生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淨值型理財產品轉型上發力較大。興業銀行半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淨值型產品規模為3367.66億元,佔比超過 30%,較2017年底提升了近20個百分點。但總的來看, 整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仍較低,且淨值型理財產品對銀行投研能力的要求較高,未來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淨值化轉型仍面臨較多的挑戰。

未來展望:服務實體,穩健前行

展望2019年,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下,我國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股份制商業銀行將繼續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主線,穩健前行。

一是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習近平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19年, 股份制商業銀行必須立足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主線,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尤其是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三農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

二是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改善。2019年,在穩健貨幣政策下,市場流動性有望繼續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股份制商業銀行所面臨的負債壓力有所降低。同時,隨著定向降準等措施的實施,負債成本也會逐步走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淨息差有望保持在合理水平。此外,資產端隨著信貸投放力度的加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改善。

三是風險防範能力進一步提升。2019年,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率或將趨於穩定。同時,隨著監管部門鼓勵銀行創新資本工具等相關政策的出臺,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渠道進一步增加,為其提升資本充足率提供了保障,預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是競爭開放意識進一步強化。2019年,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金融業全球競爭能力將是金融業的一個重點領域。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也要繼續以開放、創新的意識進一步對外開放,同時,通過產品、服務等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作者單位:恆豐銀行戰略發展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