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76):大國崛起,鬥爭不可避免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76)

大國崛起,鬥爭不可避免。貞觀九年唐朝才把吐谷渾打服,邊境上沒消停兩年,又有人上門挑釁來了。

貞觀十二年(638年)七月,‘吐蕃寇松州。

松州,就是現在四川松藩縣。吐蕃前兩年才派人來拉關係,怎麼這麼快就翻臉了呢?史書的說法比較搞笑,把這事歸結於一次不成功的相親。

吐蕃遣使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上未之許。使者還,言於贊普棄宗弄贊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許尚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相離間,唐禮遂衰,亦不許婚。”弄贊遂發兵擊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於青海之北,民畜多為吐蕃所掠。吐蕃進破党項、白蘭諸羌,帥眾二十餘萬屯松州西境,雲來迎公主。

輕鬆讀史之大唐(176):大國崛起,鬥爭不可避免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這裡面兩個問題。一是雙方說法不一。唐朝這邊說‘上未之許’,李世民就沒同意;那邊卻說起先明明同意了,後來被吐谷渾這傢伙橫插一槓子,答應好好的公主給攪黃了。究竟誰沒說實話,現在也搞不清楚。反正吐蕃使者帶著禮金興沖沖上門,兩手空空回去覆命。

二是松贊干布(唐朝譯作棄宗弄贊)單方面把事情鬧大。雙方在和親問題上,看法差距還比較大。作為唐朝方面,前面分析過,和親本身是筆虧本的買賣。公主本人去了鳥不拉屎的地方不說,皇上還要出筆鉅額嫁妝。所以沒有相當的利害關係,公主是不可能出嫁的。當年東突厥那麼強大,唐朝答應嫁公主也不止一回兩回了。頡利可汗盼星星盼月亮,從李淵盼到李世民,公主沒盼來卻等來了李靖的大軍。最後被人家捉住當了俘虜,連個公主的影子也沒見著。你一個聽都沒聽說過的什麼贊普,別說不答應,就算答應了,反悔也很正常。而在吐蕃方面,松贊干布剛剛統一全藏,正意氣風發,覺得老子天下第一。現在提著彩禮上門你不答應,那我可就要搶親了。這就是所謂的‘雲來迎公主’。

所以一次不成功的相親,成了雙方關係破裂的導火索。其實從根子上分析,兩個新興勢力的碰撞,勢必要迸出點火花,不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只不過第一個遭殃的,是夾在唐和吐蕃之間的吐谷渾。

吐谷渾此前自不量力,非要和唐朝較勁。結果被李靖一頓胖揍,元氣大傷,從此開始走下坡路(可見一個國家戰略選擇錯誤,代價有多高)。它和吐蕃是鄰居,兩家同處青藏高原,松贊干布正好藉機擴張地盤。沒費多大勁,就把吐谷渾擊敗,趕到青海湖以北去了。

輕鬆讀史之大唐(176):大國崛起,鬥爭不可避免

我們現在進藏有青藏線和川藏線,同樣,松贊干布出藏也要走這兩個方向。青海方向得手之後,又折向東,進攻現今青海、甘肅、四川交界一帶的党項族和羌族(吐蕃本屬羌族的一支),一直打到松州,離風景秀麗的九寨溝就不遠了。

唐朝前些年拉攏吐蕃,為的是制約吐谷渾。沒想到按下葫蘆起了瓢,吐谷渾是倒了,吐蕃又趁虛而入。這就是鄰居多的壞處——牽一髮而動全身,維持周邊勢力的平衡,要有很精密的操作才行。那時候也沒有衛星,誰知道吐蕃發展這麼快呢。早知道就不費那麼大勁打吐谷渾了,讓他們倆先鬥一鬥、坐收漁利豈不更好?

不過打都打了,再說不打的事也沒用。現在的問題,是松贊干布已經舉著刀站在家門口了。怎麼辦?也沒有別的辦法,派兵唄!這回沒再叫李靖上了。吐谷渾戰役中國防部長侯君集表現出色,這次叫他帶隊,領兵五萬出援松州。

仗打得還是相當成功的。

侯君集兵團八月出發,九月抵達松州。這時候松贊干布已經攻城十幾天了。先鋒官牛進達‘

掩其不備,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斬首千餘級。弄贊懼,引兵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上許之。

第一是充分震懾了敵人。牛進達據說是夜間偷襲得手。大概給松贊干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覺得這幫人不但能打還會黑人,最好離他們遠點。本來二十萬人馬殺傷千把人,也算不得什麼大損失,但還是主動撤兵了,說明不再有原先那種囂張的氣焰。

第二雙方又回到和平談判的路上。松贊干布的眼光還是可以的,東進是他的基本國策。一點小小的挫折、暫時的不利局面,動搖不了他這個既定方針。既然打不是對手,那就談吧。唐朝是發達國家,反正要和你搞到一塊。李世民這邊呢,主要的想法還是安邊。打仗畢竟勞民傷財,吐蕃已經發展到這種實力,也只好承認現實。你肯認我做大哥(應該是丈人),只要不搗亂,嫁公主也不是不可以考慮。‘上許之’,意思就是先答應著唄。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