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旅文首次盈利,但利潤高度依賴地產銷售

時代財經APP記者 童潔、劉新歌

业绩直击 | 复星旅文首次盈利,但利润高度依赖地产销售

儘管上市後首份答卷就交出了扭虧為盈的成績,但3月18日復星旅遊文化(以下簡稱“復星旅文”)的股價還是出現了下挫行情,盤中一度降至15.56港元/股,並以15.66港元/股收盤,當日下跌2.12%。

從各項收入的數據來看,復星旅文去年確實有著不錯的表現。2018年,復星旅文錄得收入162.7億元,同比增長37.9%;期內利潤上升86.4%達到52.76億元,調整後EBITDA為20.73億元;淨利潤錄得3.08億元,這是2015年以來,其首次實現盈利。

然而,從股價的走勢來看,這份成績單顯然未能獲得市場的認可。究其根本,或許與復星旅文的盈利模式有關。

復星旅文的主營業務包括三部分,一是通過收購而來的Club Med和 Club Med Joyview運營度假村;二是開發、運營及管理旅遊目的地;三是基於旅遊和休閒場景的服務及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復星旅文的核心收入來源均為度假村業務。復星旅文上市時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6年期間,Club Med度假村佔整體營業收入的100%,2017年佔比99.7%。2018年,度假村業務仍是大頭,但佔比較上市前有大幅下降,實現收入120.17億元,佔總收入比重73.9%。

對應度假村業務佔比下滑的是旅遊目的地收入佔比的增加。去年,復星旅文旅遊目的地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1.65億元,但需要注意的是,旅遊目的地業務的盈利高度依賴於配套的旅遊地產銷售。2018年,復星旅文 41.65億元營收裡面有33.93億元來自於配套銷售。

度假村及旅遊目的地運營服務毛利率達到28%,旅遊地產銷售及建造服務毛利率高達58.4%。因此,物業銷售收入的貢獻也直接扭轉了復星旅文持續多年的虧損局面。在此之前,復星旅文已經連續虧損四年,其中2015年虧損9.54億元、2016年虧損4.73億元、2017年虧損2.95億元。

毫無疑問,配套旅遊地產銷售是創造收入和盈利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這樣的模式與普通住宅的銷售一樣,都是“一次性”買賣。也就是說,隨著度假村及旅遊目的地項目中可銷售部分的去化,復星旅文的業績可能會走上下坡路。

復星旅文似乎準備用擴張來維持業績。去年,Club Med宣佈將繼續全球擴張態勢,其定下目標,到2020年年底,要在中國、意大利和法國新佈局多家度假村,還將首次進入斯里蘭卡、塞舌爾和加拿大市場。

在業績會上,復星旅文董事長錢建農也表示,在2020年之前,復星旅文還會新開11家度假村,均使用租賃或管理運營的輕資產模式。

此外,參照三亞亞特蘭蒂斯的模式,復星旅文已經開始在麗江和太倉兩個城市建設新的旅遊目的地項目,兩個項目均包含旅遊業、物業開發和銷售及物業管理,以及旅遊休閒服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

目前,麗江項目已於今年2月開始動工建設,預期於2020年底或2021年初開始分階段完工,並於其後兩至三年內全面竣工。同樣,太倉項目亦在年內動工,按照計劃,整個工期耗時三至四年。

擴張戰略下,復星旅文還要面對資金的問題。根據復星旅文此前測算,僅麗江和太倉兩個項目,預計將產生的成本總額就超過100億元。去年復星旅文上市時,籌集的37億元資金中,有27.62億元都用在了這兩個項目上。

在3月18日的業績會上,有記者問到了如何獲取資金的問題,復星旅文副總裁徐秉璸稱,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已經有相應的資金安排,“太倉和麗江會採用分階段開發策略,短期之內用銀行貸款來支持項目開發,同時儘早實現可售部分的預售,通過預售的資金來支持後續的發展。”

提起接下來的發展計劃,錢建農坦言,三亞項目的成功也讓復星旅文準備繼續在異地複製這一模式,“在三亞項目的基礎上,我們希望在全國好的旅遊目的地和大城市周邊繼續延續三亞這樣的模式,去做升級換代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