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丁順:交上一份份群眾滿意的“管河治水”答卷

平和縣地處閩粵交界的漳州西南部,九龍江西溪上游,是漳江、韓江、南溪、東溪、鹿溪的重要發源地,素有“五江源頭”之美稱。這樣的風水寶地孕育了平和著名的“中國琯溪蜜柚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白芽奇蘭茶之鄉”三大綠色品牌,也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也因此,守護好綠水青山,對於平和一縣之長、轄區河長的吳丁順來說,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把流域當“考場”,把治水當“考試”,這裡水資源怎樣保護?水汙染怎樣防治?水環境怎樣整治?水生態怎樣修復?這可不是一張簡單的考卷,也不是可以一考了之。吳丁順認為這不僅是一場每天必須作答、貫穿始終的考試,而且要交上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管河治水”答卷。

(一)

2018年10月24日,是吳丁順巡河的日子,也是他“答卷”的時候。

山格鎮洪瀨口河段,是吳丁順此巡的第一站。幾名正在岸邊清理垃圾或在河中打撈漂浮物的保潔員看見縣長巡河,熱情地跟他打了招呼。吳丁順現場仔細查看河道面貌與保潔狀態,並向保潔員瞭解水域整體情況。

看到河水清澈,河面如鏡,幾隻白鷺悠哉飛翔,吳丁順非常高興。“只要堅持不懈抓下去,長期抓、常態抓,我們的河流生態就會越來越好。”他跟身邊人員交流著,河對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宣傳牌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與親切。

“全面推行河長制,首先要解決‘誰來管河’的問題。”吳丁順認識到這一關鍵問題,提出要創新隊伍建設,要求縣河長辦和各鄉鎮將河道專管員隊伍建設作為解決“誰來管河”的有力抓手。

目前,平和縣有縣級河長2名、縣級副河長7名,分別兼任平和境內河流的河長,鄉鎮級河長30名、鄉鎮級副河長39名,聘任河道專管員136名,聘任河道義務監督員34名。河道專管員管理實現“五有”,即:有制度、有待遇、有場所、有裝備、有考核。

“人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工作機制,也就是要解決‘怎麼管河’的問題。”

按照吳丁順的工作思路,平和縣因地制宜,打破過去“屬地管理”各掃門前雪的單一工作模式,創造性地採取“集中式管理”與“分片式負責”的方式安排人員,做到管護“全覆蓋”“無死角”。

所謂“集中式管理”,就是各鄉鎮為河道專管員統一配備服裝、打撈設備、救生設備,組建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專管隊伍,負責整個鄉鎮的河道管護工作。

“分片式負責”則是各鄉鎮按照管護難度情況,分片區進行管理。對於集鎮區、人口密度大、管護難度大的河道,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簽訂承包合同,由社會保潔公司負責管護。其它地區,原則上按照“一村一員”的標準,由河道專管員負責管護,職責基本覆蓋各河道。

吳丁順特別注重從制度建設層面推動河長制落實生效,併為此督促制定了一系列具體規章,壓實縣、鄉、村三級河長履職盡責,要求嚴格按照省級規定,縣級河長、副河長做到每月一巡河,鄉鎮河長、副河長做到每週一巡河,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整改;縣環保局對各鄉鎮交界斷面實行每月“一監測、一通報、一考核”,重點飲用水源監測實行每月“一監測、一通報”,出現異常情況實行加密監測;制定嚴格的獎懲規定,倒逼主要流域水質提質達標;縣河長辦、效能辦不定時召集環保、農業、建設等部門開展河長制聯合督查,對各鄉鎮轄區內“河長制”實施情況採取平時考核+年終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保持高壓態勢,著力打造水生態環境“升級版”。

(二)

平和全縣河道54條,長度達626公里,河段213條。在吳丁順眼裡,這些河流就像個性不同的孩子,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優缺點。

“治理這些河流,就要求‘一河一檔’,要摸清它們的基礎數據,還要求‘一河一策’,就像一個武術高手對陣一群對手,不能指望一招全部搞定,要施展‘組合拳’。”

邊走邊聊,不覺來到了花山溪坂仔段,河邊豎立著的一塊河長公示牌引起了吳丁順的注意。他趨向前,仔細查看公示牌上的河長姓名、河長職責、治理目標及監督舉報電話等內容。這樣的河長公示牌,目前在全縣各河道河段已經設立了256塊。“這就是我們的抓手之一,這樣就做到責任更清晰了,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也更直接了。”

在山格鎮“智慧河長”管理中心,吳丁順仔細查看運行情況。這裡是漳州市“智慧河長”管理模式的發源地,

“由於下雨,上流衝下來的樹枝等雜物堵塞到橋洞了。”這時候,“智慧河長”指揮中心平臺收到正在洪徑溪白樓村段巡邏的河道專管員林碧圓的報告,在場的山格鎮黨委書記、河長林英強當場指揮調度,安排人員迅速清理。不到15分鐘,“智慧河長”APP平臺便收到了處理完畢的照片。

如此高效的處理速度讓吳丁順大為振奮。這正是他下力氣推動的平和縣河長制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創新,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河怎麼管”的問題。

這套“智慧河長”管理平臺系統,包含指揮中心、APP、微信公眾號等版塊,利用了現代地理信息系統、雲計算、物聯網、全景等先進技術,整合了水利、環保、農業、國土、水文、氣象等部門的各類信息資源,可以實現準確、實時瞭解每個河道、村落監控點動態,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手機上的APP,即可上傳圖片、接收指令、反饋情況,將河流信息“上報、受理、處理、反饋”四個步驟形成一個閉環,巡河實現了電子化、制度化,河道監管全天候、無死角,反饋“零延遲”。

為加強社會監督,群眾可通過各鄉鎮微信公眾號將發現的問題拍攝發送至這個河道管理信息化平臺,經過工作人員的處理後,將問題第一時間交辦至相關責任人、責任單位進行整改。

“依託現在這種“互聯網+”的管理模式,把河湖的信息、巡河的信息以及群眾舉報的信息彙總,納入我們中心的管理,這樣來鞏固治理成效,提升河長制工作水平,達到‘快、準、實、好’的效果。”吳丁順對“智慧河長”管理模式的運行與成效感到十分滿意。

目前,平和縣已經在山格鎮、小溪鎮、坂仔鎮、南勝鎮等四個重點鄉鎮建設完成“智慧河長”管理平臺並投入運行,其它鄉鎮的系統建設也正在加快推進中。

為加強水資源生態司法預防、修復、打擊作用,築牢綠色發展法治屏障,有效保護水生態環境,吳丁順又積極推動河長制工作與公、檢、法等機構的銜接協作——

在全縣公安機關實行“河道警長制”,聘任河道警長15名;

與縣檢察院合作設立派駐檢察聯絡室,並在重點鄉鎮設立“生態檢察聯絡點”,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

與縣人民法院合作,成立“河長制生態環境審判巡回法庭”,聘任15名法官為法制副河長,為河長履職提供法律支撐;

聯合縣新聞中心開設《河長在行動》專欄,在媒體上監督、曝光不法、不良行為,推動社會共同守護母親河。

(三)

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業興”這個目標,需要做的事不少,但吳丁順認為第一要做到底細清,“如果連底細都不清楚,我們就連發力點在哪裡都不知道,管河就無從談起。在摸清底細的基礎上,著力打好管河治水‘組合拳’”。

為此,吳丁順要求平和縣各部門、各鄉鎮結合實際,將河道環境、村莊垃圾、農業面源、生豬養殖、工業汙水處理等作為治理重點,鐵腕推進源頭整治和河流生態保護治理,確保全域河流斷面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於是,一套管河治水“組合拳”在平和施展開來——

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推廣果園留草覆蓋栽培技術32.78萬畝,建立縣、鄉、村三級示範基地共245個;

每年投入400萬元用於果農施用商品有機肥的補貼,常態化檢查農資經營戶,僅2017年就抽檢化肥130批次。2018年第一季度進行農殘快速檢測602個樣品,合格率100%;

全面拆除禁養區內及可養區250頭以下的養豬場;投入3000多萬元,治理改造可養區養殖場256家;

2017年以來,全縣投入2360多萬元,清淤疏浚313.5公里,修復水毀129處,清除侵佔河道種植物194.6畝,全縣河道專管員打撈河漂垃圾108噸;

2017年,縣裡投入資金3840萬元實施生態水系項目4個,投入5385萬元實施2箇中小河流治理項目;

縣政府每年投入400萬元,補助各鄉鎮用於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管理長效機制,確保垃圾“不入河”。2017年全縣投入1300多萬元,配備垃圾清運機動車192輛,農村保潔員677名,已有7個鄉鎮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

“就像這取水口,我們在投入1.5億元改擴建自來水廠的同時,投入1345萬元實施自來水廠取水口改造工程,根據國家水質監測網福州監測站出具的檢測報告,現在平和自來水廠生產的自來水,各項指標均優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在縣城自來水廠取水口岸邊,吳丁順看到清澈的潺潺流水,終於露出了笑臉。

摸清楚河流家底狀況,搞清楚誰來管河治河、怎麼管河治河,弄明白髮力方向在哪裡,大膽探索創新,勇於攻克難點,平和縣河湖長制工作得到市裡的高度肯定,並以年終考評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脫穎而出。

2017年11月7日,漳州市2017冬春水利建設暨河長制工作現場會在平和召開,市領導對平和經驗作了點評,認為“平和縣委、縣政府把河長制工作作為一項中心工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強力推動,河道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河道水系水質明顯改善,成效非常明顯。”

平和河長制工作經驗與做法也引起福建省河長辦、省水利廳、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等上級領導的矚目,紛紛前來現場調研,認為“可為各地同行起到借鑑和示範作用”。

陽光照射在花山溪上,水流激盪起道道漣漪,泛著光亮。領略水韻靈動、水清岸綠、白鷺紛飛的鄉野之美,又喜聞現在花山溪水質已經達到三類,有時還能達到二類,吳丁順頓時忘記了一路巡河調研的汗水與疲累,不禁感慨道:“水清,政就清,心就清,民就親。” (黃榮才 陳耀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