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你想要被打屁股嗎?

不要再讓我說第二次。

我說過多少次?我懶得再說了!

如果你常對孩子說以上的話,那麼你非得往下看不可!

01

每當孩子說出某些話或是做出某些行為的時候,成人就會有如膝跳反射般說出這些話,這就是反射性表達。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這些話常常是為了發洩自己的焦慮、憤怒或是失望。

這種情緒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擔憂,我們害怕孩子們不能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方式成長,害怕孩子要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可對於孩子來說,“反射型表達”會讓他們痛苦地停下腳步。

我們也失去了積極促進孩子思考的寶貴機會,而且還令他們變得更難溝通。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大人使用“反射型表達”無法培養出能夠根據自己的是非判斷遵守規則的孩子;也不會幫我們永久消除壓力和沮喪,因為最終這些情緒都會被自責所取代。

所以,雖然“反射型表達”可以暫時達到它的目的,但從長遠看有害無益。

02

大人在親子溝通中最常用的表達莫過於“停下”“不要……”“不可以……”“別……”這樣的否定用語,其中最最常見的就是“不!”

實際上,由於我們最經常說 “不”,它通常也是孩子最先學會說的詞之一。

到了青春期,更是一天到晚都在說“不”,唯獨在我們真正需要他們說“不”的時候,偏不說。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否定用語”?因為效果立竿見影。

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可是等孩子再大一點,他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只是在嚇唬他們。

那些曾經可以讓孩子立即停止的否定用語,現在只會讓他們覺得煩躁憤怒。

他們開始對大人進行回擊:“我不要!”“為什麼不行?”“我恨你們。”他們還會跺腳發脾氣摔門而去。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我並不是說我們平時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制止或拒絕,不過我們可以試試其他的的溝通方式。譬如:

當你想說“湯米,沒帶護肘就不準滑冰”的時候:

試試“提供客觀信息”:“不戴護肘滑冰很危險。”

以下是另外一個例子:你的孩子在晚餐前三十分鐘跟你說她想要吃餅乾,而你想說“不行!要吃晚飯了”的時候:

試試把否定表達轉化為肯定表達:“好啊,吃完晚餐你就可以吃餅乾了。”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如果你是一位祖父,週末照看孫子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找一些老掉牙的藉口,當你想說“不行,在我家,我讓你們去睡,你們就得去睡!”的時候:

試試“提供有限的選擇”:“你們要麼在我規定的時間睡覺,要麼我就把你們送回爸爸媽媽那兒去。”

改善後的溝通方式避免了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讓孩子明白,我們相信他們可以自己思考做出決定,並考慮有可能產生的後果。

這樣我們就是在引導孩子,而不是在命令孩子。

03

不當的語言表達,將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害怕失敗、喜歡依賴他人、對自我認同產生困惑、反省能力差、道德標準模糊等,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大人無心的一句話,在孩子聽來也許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聽到即相信,將影響孩子一生

改變親子溝通的方式,就是孩子日後能夠自主做出明智決策、抵擋誘惑、抑制衝動,從而正直善良、健康快樂、擔當自信的關鍵。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本文節選自《與孩子好好說話:簡單、具體、高效的說話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授權發佈)

和孩子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