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究竟“失敗是成功之母”,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有句老話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說,失敗並不可怕,我們只要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絕不輕言放棄,經過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當然,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因為這是從無數成功人士的真實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真理,我們不應懷疑,也不會懷疑它的正確性。

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也都堅信這個理論,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更多的挫折,才能提高他們抗挫折的能力,鍛煉出他們百折不撓的性格,最後成為人生的贏家。所以我經常會見到很多人是這樣做的: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批評他們,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教育他們別驕傲。

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並沒有形成我們想要塑造的那種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性格,反而變得越來越脆弱或者越來越叛逆。動輒頂撞師長、離家出走,一言不合就跳樓、跳橋也大有人在。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孩子或者是天生的脆弱,但真的就只是這樣嗎?

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讀了很多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文章,才明白,這樣的人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經歷,那就是幾乎沒有體驗過成功,至少沒有體會到成功的感覺。

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下面這些場景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一個孩子考啦100分,興沖沖地碰著卷子跑到家長面前,本以為可以可以獲得稱讚,我們心裡也非常開心,但轉念一想,不能讓他太得意啦,於是是對孩子說:可別取得一點成績就翹尾巴啦!

一個經常考第一的孩子,這次看了第二,迎來的馬上是劈頭蓋臉地一頓批評;

……

也許你會說,這麼點的小打擊都承受不了,那將來怎麼幹大事?

是啊,一兩次這麼小的打擊,可能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我們很少或從來都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每次都按我們心中那個完美的標準衡量孩子,那孩子可能每次都達不到我們的標準,我們就會不停的批評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孩子可能就永遠都體會不到成功的感受。慢慢的,孩子就會失去自信,內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叛逆,可能有一天,某一句話、某個眼神就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被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究竟“失敗是成功之母”,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這種現象在人身上也同樣存在,當一個人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就會放棄希望,再也不會做任何嘗試,從而失去自信,心靈變得越來越脆弱。

因此,有科學家提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個人,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獲得成功的經歷,才能積累起自信,才能贏得真正的成功。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究竟那個對呢?

我覺得客觀地說,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一個真正能夠百折不撓、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是一個體驗過無數次成功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不會懷疑自己能夠成功的可能,才能在失敗的打擊下一次次地站起來,取得最後的成功。

人生的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而我們不可能一直陪著我們的孩子走下去,所以,身為教師或家長的我們,在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時,一定不要吝嗇我們的鼓勵和表揚,及時給孩子正向的評價,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把他培養成一個自信自立的人,將來遇到困難時,他才不會懷疑自己,才有可能百折不撓,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


__________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