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頻陷“質量門”,“良品”地位不保?

1月16日,針對日前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檢測報告披露的香港MUJI餅乾存致癌物一事,MUJI相關負責人指出,報道中提及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並非食品添加劑,並不存在非法添加或過量添加的問題。他們認為,目前國際上未指定該些物質的限量標準。該報道中提及的產品在進口時,檢驗檢疫證明是合格的。

無印良品頻陷“質量門”,“良品”地位不保?

據悉,此次被檢測出致癌物的產品,為香港MUJI旗下銷售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乾。在檢測的非預先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籤的預先包裝樣品中,其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含量均為最高。

官方客服對此表示,位於香港的MUJI與內地的MUJI門店分屬兩家不同的分公司,因此門店所銷售產品類型可能略有差異,需核實該產品在內地是否有售再作答覆。

無印良品頻陷“質量門”,“良品”地位不保?

而據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總新聞主任呂敏儀公開表示,消費者委員會報告中所指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均為當地食品法典委員會尚未“制定食品”中最高含量的物質,但當地就丙烯酰胺曾制定了相應的守則,有關部門也在草擬縮水甘油酯的守則。若抽取食物樣品進行化驗後的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有關食物不適合供人食用,消費者委員有權利要求商戶停售,並回收有關食物。此外,還可能會檢控涉事商戶。

事實上,這已不是MUJI旗下商品在中國市場首次被曝出檢測不合格。近兩年,MUJI所售商品頻繁出現質量問題。2017年,MUJI被央視“3·15”曝光,店鋪出售的日本食品來自於日本核輻射地區名列禁止進口名單;2018年,MUJI某門店工作人員因拒絕配合當地工商局進行商品抽檢工作,引發輿論譁然。

無印良品頻陷“質量門”,“良品”地位不保?

值得一提的是,在口碑跌落的同時,MUJI的市場表現也隨之急速下降。根據MUJI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MUJI中國市場可比銷售出現4.1%的跌幅,較二季度2.2%的跌幅接近翻倍惡化。截至2018年11月,MUJI前三季度中國市場可比銷售出現1.5%的跌幅。

此外,MUJI在中國市場還存在著定價過高的問題。在過去的一年間可以看到,MUJI曾多次下調售價。但業績始終難以提升。對此,有專家認為,像MUJI這樣的全球化企業大多存在供應鏈分散的問題。若企業無法實行大規模整改,則很難改變業績下滑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