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注:知識過多,分為上下兩篇。

刀位列十八般兵器之首,是我國古代戰爭中應用最為廣泛,在士兵手中普及程度最高的兵器。刀自漢代成為士兵的主要近戰兵器以來,便一直是歷代軍事家極為重視的一件武器。甚至在抗日戰爭中,依然有“大刀隊”這種使用戰刀進行戰鬥的部隊。而且,在缺乏刺刀的紅軍部隊中,拴著紅纓帶的大刀亦是肉搏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之前我們說過,人類自舊石器時代開始便使用石制的砍削器,它們即是刀最原始的形態。周口店舊石器時期遺址中就曾出土了許多形態的石刀,所用材料多以石英石和砂岩為主,另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而到了新石器時代,製作精良的石器中已有專門的石刀出現。這種石刀在我國各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有出土。如同匕首一樣,石刀也曾在人類早期戰鬥中出現,但此時的石刀,其形制就是一塊被磨出刃邊的條形石塊,而且刃長脊窄,不太好磨製,比較容易損壞。另外,石刀在切割功能上的效率,也不能與金屬質地的刀具同日而語,所以這個時期的石刀一般只用作工具,用來採集或者分割獵物。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進人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後,石器穿孔技術大為進步。因此有別於西方的銎管式石斧,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石斧多使用穿孔固定的方式。同時期出土的石刀,以用於固定木柄的多孔為顯著特徵。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江蘇南京北陰陽營出土的七孔石刀,其長達226釐米。

金屬刀具的產生年代,據稱是在夏代。1975年甘肅東鄉馬家窯出土的銅刀被認為是中國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金屬刀具,判定應為距今5000年前製造,樣式仍受骨刀和石刀的影響。不過周緯在《中國兵器史稿》中認為,現存所謂夏代金屬兵器皆未能證實,也就是說夏代金屬兵器尚未被發現。而現代大量發現的金屬刀具,基本都是商代的,其形制主要有兩種。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這兩種刀,一種是無銘文、形似反曲刀的匕首型刀具;另外一種是有銘文,重量和體積都很大,類似於現代刀具的大型刀具。

第一種反曲刀型武器,在同時期內的世界其他文明遺蹟中都有廣泛發現。譬如著名的希臘彎刀"Kopis”(古希臘語“切”)或者古埃及的克赫帕什(Khopesh)彎刀,都採用了這種奇怪的反曲刀身。根據專家研究,之所以當時作為衛休武器的刀採用這種樣式,而不是如同劍一樣的直刃構造,更多的是因為受到當時材質和生產工藝的限制。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在其形制上,這種刀兼有刺擊和揮砍雙重屬性,但對當時的土兵而言,它卻並非是一件真正趁手的主力武器,而僅僅是用於防身而已。這種類型的刀型武器也常常出現於陪葬物品的戰車中,據信應該是駕駛戰車的武士的隨身防護武器。

1936年發現的小屯殷墟M20號車馬坑中埋有一輛戰車、三具戰士的骸骨和三套兵器。其中兩套兵器包括一副弓箭、一柄戈和一把獸頭短刀,另一套為一戈一獸頭短刀。在商代,步兵的主要格鬥兵器是短戈,其次便是輕量化的小型斧鉞。根據文物的配置不難發現,弓箭用於遠射,戈為主要格鬥兵器,短刀則用於衛體。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第二種類似於現代刀型的武器文物,其個頭與第一種完全不同,它的體型和重量都較大,難以攜帶使用。一般研究認為, 這是用於祭祀的禮器,主要用於宰殺或者分割祭品。因此其製作較為精美,刀身上描繪有精細的花紋,而且刀身寬厚,刀背常有一條鏤空稜脊,刀尖上翹,刀身後部有一個短莖,用以安裝刀柄。至於刀柄,則由兩塊木片夾持刀莖而成,柄的末端一般還連接一個方形的把頭。河南輝縣琉璃閣150號墓出土的一柄青銅刀便是代表之一,它長41.5釐米,刀身兩側都會有虺龍紋。

周代到戰國乃至到秦代期間,劍成為戰士的主要衛體兵器。但刀這種武器並未就此退出戰場,現代研究普遍認為“吳鉤”便是刀與戈結合的一種變形體。而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鉤型武器,也可以看作是反曲刀的一種變種。

到了漢代,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戰刀——漢環首刀登 上了歷史舞臺。這種簡潔的直刀,有別於之前我們看到過的所有刀型武器,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全新種類的刀。根據現有研究推測,漢環首刀的形制可能源自草原民族短刀型匕首或削刀。這種匕首或削刀經由貿易交流及秦末大規模戰亂流入內地,在秦代末期發展為能夠取代劍的新式武器,並最終在漢代發揚光大。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不過,漢環首刀雖然與北方草原民族削刀在外形上十分相像,但是要說漢環首刀完全起源於草原民族,也不是非常嚴謹的說法。個人認為,漢環首刀實際上是一種綜合了秦漢長劍的製造工藝和草原民族直刀外形的新型武器。

在秦帝國對匈奴的作戰中,依賴戰馬的高機動性草原民族,完全不同於秦軍歷往面對的中原軍隊。秦軍逐漸注意到,過往用於針對大規模步兵集團作戰的多兵器混合型戰陣,並不適合用來與機動靈活的草原騎兵交戰。也許秦人在那個時候便已經開始考慮研發一種通用性新兵器,以減少軍隊後勤的負擔,便於長途進攻和奔襲。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但是秦帝國短短15年的統治時間,不足以進行這種研發。經過秦末的群雄逐鹿,漢帝國最終繼承了秦帝國的遺產,鋼鐵冶煉和鍛造技術也在漢代逐漸發展成熟。因此在穩定自身的統治後,為了抵抗和征服匈奴人,漢人開始了秦人未完成的事業。

長度多在30一40釐米,模仿自草原民族直刀型匕首的環首削刀一開始並未被大量使用。之後,刀長逐漸增加,以致步兵用環首刀最短也有70釐米,騎兵用環首刀長達110釐米以上,甚至達到140釐米。環首刀也由此取代戈與劍,成為漢代步兵的標準武器,甚至在西漢中晚期上升為漢軍的主要格鬥武器。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不過,軍用環首刀有別於它之前的刀型武器,它的形制更類似於劍。繼承自秦劍的漢代長劍,劍身較窄、厚度較大、側截面呈八面型,是一種相當厚實的武器。而看起來頗為纖細的劍身,揮砍能力卻十分驚人。如果做個簡單的比喻,那麼將這種漢代長劍從劍脊處一剖兩半,就是兩把漢代環首刀。更準確地講,環首刀的構造是這樣的:

首先,環首刀刀身在早期,是帶有青銅劍痕跡的半八面型結構,在後期才逐漸產生半六面或者半四面形。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其次,環首刀刀身厚度一般都比較大。例如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一把東漢環首鋼刀( 1974年山東蒼山出土),通長112釐米,刀身寬3釐米,刀背厚1釐米,環首呈橢圓形,環內徑2 ~ 3.5 釐米。刀身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祥)宜子孫”字樣的銘文。經鑑定含碳量在0.6% ~ 0.7%,炒鋼鍛制(百鍊鋼)。總體上,環首刀的厚度常在8 ~ 10毫米之間,刀身前部最細處也不低於5毫米,有極個別為3毫米。這個厚度在戰國青銅劍中是比較常見的。周緯的《中國兵器史稿》中列舉了瑞典遠東古物博物館所藏的19種中國古銅刀劍,幾乎所有的長劍和長刀其厚度都超過了5毫米。

中國古代主要的格鬥武器,細談刀的發展(上)

最後,環首刀刀尖斜直。

楊泓在《中國古兵器》一書中對環首刀的形容為:“形制簡約, 直身,一側開鋒利刃口,另一側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與刀柄無明顯界限,柄端連鑄一鐵環,固有環首刀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