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結碩果 鄉村振興繪新篇——山東省教育廳駐鄆城縣張魯集鎮第一書記工作組紀實

鄆城縣張魯集鎮位於鄆城縣西北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幫包村黨建工作落實不到位,基礎設施陳舊落後,生活條件艱苦。山東省教育廳派駐張魯集鎮張魯集村、軒樓村、狀元張樓村、曾樓村和藺屯村的第一書記王玉龍、王廣森、劉江濤、林潔和季開瑞同志,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派第一書記工作領導小組的部署要求,緊緊依靠地方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的中心任務,深入瞭解村情民意,抓班子帶隊伍,強產業促發展,夯基礎惠民生,不斷推動各項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帶領幫包村的老百姓,摘掉了貧困村的舊帽子,朝著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邁步前進。

一、認真吃透村情民意,制定幫包工作規劃

入村後,在村兩委幹部的協助下,他們深入田間村頭和百姓家中,悉心傾聽、拉呱交流,通過走訪調研,熟悉了村莊基本情況,摸透了村民願望和訴求。5個幫包村原系9個自然村新近合併而成,土地面積14676畝,人口總數10014人,其中黨員265人,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696戶,1829人,貧困人口多,兩委班子弱,黨建工作虛,產業結構老,集體產業無,在家勞力少,村級事務亂,基礎設施舊,群眾滿意度低。如何讓幫包村富起來、強起來,成為組織和幫包村1萬餘名鄉親交給工作組一班人的一個現實的課題。

在充分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工作組牽頭制定了兩年幫包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報省教育廳黨組審議通過後,認真組織實施。在即將離開幫包工作崗位之前,他們為幫包村精心編制5年發展規劃,指明幫包村今後發展道路,引領兩委成員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強黨的建設,壯大集體經濟,美化村容村貌,倡導移風易俗,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扭住黨建引領不放鬆,推動組織振興

村子富不富,關鍵在支部,班子強不強,就看領頭羊。工作中,他們始終把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作為第一要務,著力建設一支作風優良、品德高尚、公道正派、勇於擔當的村級黨員和幹部隊伍,給幫包村留下了一支永遠帶不走的工作隊。

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本領。他們利用兩委換屆的有利時機,配合鎮黨委選優配強了兩委班子;積極推動村務、黨務、財務公開,強化政治和業務知識學習培訓,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培養髮展年紀輕、有本領、威信高的黨員,改善黨員幹部隊伍結構,兩年時間內,確定入黨積極分子19名,發展預備黨員5名。

二是不斷強化制度建設,提高工作的規範化水平。缺少制度和規範是大多數貧困村共有的通病,針對這一問題,他們組織各村認真落實 “三會一課”制度,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決策機制,凡是村內重要事項和重大開支,都提前徵求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意見,所有建設項目,都委託縣鎮有關部門進行公開招標,確保公平公正。

三是大力加強陣地建設,增強黨員幹部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針對辦公場所老舊的現實,他們多方籌措資金,新建、改建黨群活動中心1500餘平方米,完善黨支部硬件設備和設施,購買辦公桌椅、書櫃書櫥,黨紀黨規和村規民約實現全部上牆,安裝公示宣傳欄,進一步凝聚黨心、民心,增強向心力,提升村兩委成員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大家都有明顯的感覺,陣地建起來了,黨旗飄起來了,民心聚起來了,基層組織強起來了。2018年七一前夕,張魯集村黨支部被縣委表彰為“幹事創業好支部”。

三、堅持項目帶動不動搖,推動產業振興

發展產業項目是做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採取走出去,請進來,內部發掘扶植,發揮現有產業優勢,認真確定產業致富項目,推動村集體增收,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土地產出效益。在原有糧食種植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政策,引進推廣鄆半夏種植,豐富農作物品種,增加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形成“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投資470餘萬元建設冬暖式溫室大棚19個,溫室拱棚80個,玻璃大棚1個,毛背木耳大棚19個,從事反季節蔬菜、瓜果種植。動員幫包村致富能手流轉土地,開展了西瓜、大蒜、中藥材種植,畝均經濟效益遠超原有的小麥玉米種植,起到了良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二是壯大既有產業項目,保障扶貧資金收益。通過項目注資等方式,對幫包村已經取得發展成效的企業和致富項目進行扶持,幫助其擴大生產規模。累計投入168萬元,支持供銷超市和福美來超市發展壯大,進一步搶佔農村物流市場,支持家和牧業、軒樓養牛廠擴大養殖規模,支持隆豐實業、千祥木業更新設備、實現轉型升級。為狀元張樓養豬廠、軒樓存恩木材加工和曾樓毛木耳種植項目爭取金融產業扶貧貸100萬元,有效破解了項目發展的資金瓶頸。

三是發展綠色節能產業,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利用村級活動場所閒置空間,投資170萬在每個村建設光伏發電站一座,裝機總容量233.3千瓦,年可實現綠色發電22.7萬度。投資45萬元。支持豐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現代農業肥料加工,並試點開展農業生產委託管理,進一步減輕農業生產成本,節約農村勞動力,為今後集約式、規模化土地流轉經營做出有效嘗試。

所有產業項目投產後,可保障村集體年收益超過73.8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0餘個,為2018年基本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四、咬定返鄉創業不鬆手,推動人才振興

人才缺失始終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工作組配合鄆城縣省派第一書記臨時黨支部開展了“第一書記喊你回家”活動,廣泛動員全鎮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投資設廠、公益捐贈,鄆城悅寧服飾有限公司、軒樓村存恩木材加工廠等6個項目獲評“第一書記喊你回家示範項目”,有效解決了村莊發展的人才瓶頸。藉此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以點帶面,解決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重新為村集體注入活力,形成良性循環。面對返鄉創業成本高的問題,第一書記運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車間,以租賃的形式向返鄉創業者供給,減少其創業初期的資金成本,解放手腳,激發幹事創業的決心和信心。他們還進一步強化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與返鄉創業人員勤聯繫、多溝通,積極協調解決大家提出的用工、貸款、用地、用電等現實困難和問題,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優質服務,確保返鄉創業人員回得來、留得住。

五、堅持全面發展不缺失,推動文化生態振興

工作組利用一事一議項目和文化、體育行業扶貧政策,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和大舞臺,安裝了健身器材,配備了服裝、音響、乒乓球檯等文體設施,保障村民日常休閒、健身需求;為每個村配置了近萬冊圖書,配備了5臺電腦,全部接入互聯網,供村民免費查閱資料;邀請省市縣文化部門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對沿街牆體進行了統一粉刷,邀請山東理工大學的學生繪製了以“孝、義、德、武、新時代”為主題的文化牆,村莊面貌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村莊發展中,他們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生態農業、綠色能源等生態產業,堅決杜絕汙染項目入駐;積極落實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推動無害化廁所改造;為村裡安裝了990盞節能路燈,種植行道樹8700餘顆,對沿街道路進行統一綠化,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老百姓高興地說:“村子變亮了,綠了,乾淨了,一下子前進了十幾年!”

六、聚焦為民辦事不懈怠,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改善陳舊的基礎設施是幫包村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強烈的願望。第一書記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主動與後方單位彙報,與省、縣有關扶貧單位溝通聯繫,承接各項行業扶貧政策落地,爭取多方支持,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一是完善農田水利設施,解決人地用水困難。爭取省水利廳小農水工程資金150萬元,共修建拱橋2座,管涵32座,灌溉井27眼,新建磚砌河道440米,有效滿足村民耕作、灌溉需求,確保現有全部農田旱澇保收;協調利用省水利廳飲水安全工程資金200餘萬元,新打300米深飲用水機井1眼,為兩個村更換了自來水管道84662米,為所有村民免費更換了水錶。

二是加強硬化道路建設,解決出行難題。利用省交通行業扶貧政策,多方籌措資金,完成13.9公里主幹道路和10萬平米村內衚衕的硬化任務,實現了村內硬化道路的全覆蓋,讓老百姓出家門就走上水泥路。

七、著眼教育扶貧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精準扶貧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第一書記到位後,共投入160萬元資金新建改擴建省級標準化幼兒園,解決孩子們的入園難的問題,爭取資金1800餘萬元,新建改擴建幫包村小學,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協調愛心企業捐助價值600餘萬元優質教育產品,在鄆城縣率先實施教育信息化“扶智”項目,以教育信息化促進鄆城教育現代化進程跨越式發展,讓每一個適齡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進一步優化教學環境,強化師資力量,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培養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還多次到幫包村學校調研走訪,積極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協調溝通,在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圖書設備援助、教師培養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展現了教育部門選派第一書記的獨特優勢。

脫貧攻堅結碩果 鄉村振興繪新篇——山東省教育廳駐鄆城縣張魯集鎮第一書記工作組紀實

脫貧攻堅結碩果 鄉村振興繪新篇——山東省教育廳駐鄆城縣張魯集鎮第一書記工作組紀實

脫貧攻堅結碩果 鄉村振興繪新篇——山東省教育廳駐鄆城縣張魯集鎮第一書記工作組紀實

脫貧攻堅結碩果 鄉村振興繪新篇——山東省教育廳駐鄆城縣張魯集鎮第一書記工作組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