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广州越秀区的中山三路,从早到晚车水马龙。放眼望去,「时尚」「潮流」的字眼不胜枚举,被鼎沸的人声哄抬至半空中。「流行前线」中华广场,是不少广州人记忆中的「时尚高地」,服饰商铺形态应有尽有,型男靓女多到目不暇接。人人口中说「潮」扮「潮」。潮是新潮,更是一道见证了中国时装形态流动向前的滚滚浪潮。

背靠珠江,毗邻港澳,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史是一部「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政策裨益,令这扇「中国的南大门」在四十年前便优先接收到舶来文化的新奇与冲击。珠三角是中国最繁盛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最成熟的消费市场之一。社会发展的种种轨迹,经由时装文化展露无遗。越来越多当今一代逐渐发声的年轻独立设计师,无论设计语言如何多样,他们的背后都有珠三角地域的成长标签,聚拢成一股独特又亮眼的新生代力量。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再如同「反哺」一般,由外面的世界回到家乡。珠江三角洲的时装工业与特殊文化,在两代珠江人的迁徙、发扬与回溯中,从刻板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区,逐渐转型至如今的创意密集型。包罗万象的同时,也流露着地方特色下独有的温情回忆。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祖籍潮汕的设计师陈安琪,在 2019 春夏系列中把家乡妈祖庙门口的油纸灯笼带到了纽约和欧洲,这是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特色

对于「服饰」的印象,许多人的启发来自父母。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时尚信息通过港澳台地区进入沿海城市。人们从穿蓝色工装,绿色军装转而开始追求颜色鲜艳丰富,展现个人特色的美。祖籍潮汕,在深圳出生长大的设计师陈安琪(Angel Chen)的印象中,母亲和奶奶在那个时期也是非常时髦的。三十年前,还在打工的母亲花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一条红色印花百褶丝巾,这条丝巾后来陪伴安琪出国、毕业、创业至今。母亲对她关于「美」的渗透,在一条丝巾的陪伴下变得细腻又深远。

除了被「春风」唤起的追求与感知,工业支持的背景影响更加深远。1980 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落中,大量私营企业和加工代工经济模式方兴未艾,开始生产劳动密集型消费品,服装是其中最热门的品类。祖籍同样是广东潮汕的设计师杨桂东(Samuel Gui Yang)的父母就是受其影响的第一拨人:「我的爸爸妈妈在年轻时做过代售西服这一类的服装生意。那时候『工厂』的概念出现得早,很多上一辈的人都经历过工业化的变化,做的都是和服装相关的工作。」因此,更多时候都是妈妈买什么,他便穿什么。妈妈的品位很好,直到现在依旧给 Samuel 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妈妈早期做过缝纫的工作,她是对生活和着装都很讲究的女性。我在设计中所认同的优雅,都是从她的风格中提炼而来的。」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SAMUEL GUÌ YANG 的 2019 春夏系列,以中国传统的瓶器之美为题,塑造出非常优雅且现代的女性曲线与形象

同样的记忆也发生在设计师林维的身上。2012 年,林维从父亲手中接过 Ph5 这一品牌并重新定位。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从福建搬到广东东莞开服装厂:「当时家里是做服装出口的,我经常在家里工厂出货剩下的衣服里面找来穿。也是因为穿着自家工厂的衣服长大的关系,我对于毛织的理解也比别人深刻。以前家里的厂子我现在还在用,但毛织的工艺我和我的搭档 Mijia 一直都在做一些创新的探索。」

设计师黄婉冰(Wanbing Huang)性格开朗随性,她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广」—— 爱穿短袖背心出街的本地人模样:「广州有着十分宽松的环境,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打扮,舒服就好。我就是那种一直不顾别人眼光的人。」黄婉冰说,自己有时候打扮起来可能是有些人眼中的「非主流」,但广州就是这样包容,即便人人追逐潮流,也能让她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家一样的自在。

与 Samuel 或是林维的成长环境不大相同,黄婉冰的家人并非服装行业的背景,但对她的时尚启蒙依旧是潜移默化的:「最原始的影响应该来自于我的妈妈,我记得她穿皮草的时候非常好看,小时候我都没看到过这样类型的衣服,她会穿超高腰的牛仔短裙,她就像那个年代流行的港台明星一样打扮自己。爸爸从香港工作回来时,都会给我带很漂亮的裙子。」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Ph5 的 2018 秋冬系列拍摄,设计师林维在自家工厂以广东传统庭院内饰与盆栽为装饰物,色彩和氛围呼应着她的家乡记忆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因为持续发力的政策优势和地缘特色,广东走在了时尚潮流的前端,而香港则是整个珠三角向外瞭望的窗口。那个时候的中国内地,只有珠三角地区能自由收看香港的电视节目,所以在接受来自西方,甚至全球的流行文化上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2003 年,珠三角发展计划升级为「泛珠三角」的宏观观念,香港、澳门被列入其中。浓厚的港台流行文化,和日本街头潮流,借助影音、印刷品和进出口贸易大跨步走进内地。TVB 连续剧、电视节目、卡带音像,时装杂志……这些带来直接冲击的流行文化,让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一批设计师们看到了与在地文化如此不同,又隐约与家乡有所映照的外埠流行风格。

他们中的一批批潮流客,开始向那个时髦的新世界无限靠拢。Samuel 还记得那时在深圳东门市场挖掘日本的古着、港台流行明星的衣服;高中时代安琪有段时期甚至每周都去一次香港,把旺角尖沙咀太子逛了个透。也是在高中时代,她与日后同样成为设计师的 Percy Lau 和陈序之相熟并成为好友;设计师 Rico(欧敏捷)每周都要跑唱片店买 CD 及 VCD,还会和身边的一些朋友追随新出刊的香港流行杂志,开始模仿杂志自己 DIY 一些衣服配饰;Staffonly 的设计师之一周师墨在当时港台明星的搭配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混搭方式居然都能成立 —— 拼接、解构、混搭材质与夸张廓形,如今在 Staffonly 的设计里,曾经的喜好对她的影响依旧存在着。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Angel Chen 2019 春夏系列秀场

或许这还只是这群潮人们的缩影:他们对标香港街头的型男索女,和被流行滤镜加持的时代明星们,穿着 Comme des Garçons,或是像 Bape 一类的潮牌, 或者像《NANA》中的中岛美嘉又白又瘦,画着烟熏妆,穿着破洞牛仔裤和破烂条纹马海毛衣,崇尚 Vivienne Westwood,杂志要看《Milk》《1626》《ViVi》……就像在电影《甜蜜蜜》中,张曼玉饰演的广东女孩李翘说的那样:「我们听的是邓丽君,喝的是维他奶,讲的是粤语。我们是离香港最近的人!」电影是想象的艺术,台词在情境的烘托下虽有推崇的另一重含义,但还是能看得出人们对更自由、开阔新世界的憧憬,像被风逐渐鼓起的风帆,已经转向即将起航的方向

与追求新鲜感不同,男装品牌 HIUMAN 的设计师周晓雯看到的,是香港与她的家乡广东开平,跨越山水阻隔的相通 —— 对传统的传承和尊重。开平有着浓厚的历史印记(电影《让子弹飞》中民国气氛浓郁的县城便取景在此)。长大后去法国读书深造,家乡也在现代化的传送带上变得流水线化,留给她记忆的很多风物人情慢慢地模糊。但晓雯惊喜地发现,这种遗忘却能在香港慢慢地寻回。不同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正在变高,虽然表面上看,地域差异在缩小,但珠三角人的精神内核很多还是没有变的。于是在 2017 年秋冬系列,晓雯来到香港拍摄了一支港味十分浓厚,又在背后的设计意蕴中诉情于家乡的短片。传统的东西好像不断被城市化所改变,但内里的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有它存在的意义。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接纳,让更多更自主的审美体系逐渐开始发声,这个趋势也特别发生在香港和广东地区。近两季以香港、广州传统文化为灵感出现在视野中的香港设计师品牌 Yat Pit 就是其中之一。设计师 On-Ying Lai 和 Jason Mui 试图重现在当代香港光彩表象下渐已凋敝的港岛「社群生活」,将香港地区独特又冲撞的「东方传统韵味」填满品牌视觉:也许是如翡翠般古朴剔透的仿玉石编织帽,也许是衣服上通过丝网印刷浮现的流光溢彩维港夜景。冲突的浓缩反而像是这片地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语言的对撞中,最直接的声音。

也是因为看到新与旧,破与立之间的戏剧化冲突,老珠三角区域也同样吸引着新居民进驻。FIXXED STUDIO 便是其中之一。设计师 Fiona Lau 和 Kain Picken 都来自墨尔本,却在七年前将他们的独立设计品牌 FIXXED STUDIO 安家于深圳山。梧桐山是一片创意园区的聚集地,现代又宁静。除了相对优惠的资源与劳动力的支持,他们喜欢深圳的「冲突感」,以及一种积极、时髦的「社群魅力」,这是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独有的再生文化,而这样的魅力与文化,是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拷贝和效仿的:「深圳也有很多自己的文化活动。它们或许不像上海时装周那么成熟,但的确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 cool kids 加入,你会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活力。」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FIXXED STUDIO 2019春夏系列

在英国工作与生活,虽不常回到深圳的家,但 Samuel 也想起近几年回家时曾去过梧桐山的经历。不少原创的独立设计师工作室分布在此,让他感受到这个年轻城市的活力一面。广州的文化底蕴是深圳这样的外来移民城市比不过的。但现在,深圳已然逐渐构建自己的城市文化。在这一特定的土壤和氛围中,不同城市的创意人得到支持和滋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出生和成长在珠三角这片区域,给了 Samuel 许多养分,还有优势。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上一辈的努力,让年轻一辈人有更多选择机会,出国留学,或者更随心地选择一些非商业、主流的科目。如今 Samuel 在伦敦居住的时间比国内更多,但他依旧还能回忆起一个画面:当他从老家普宁搬到深圳,恰逢香港回归。那时的深圳,到处都是厂房和建筑工地,一个属于未来的新兴工业城市蓄势待发。少年时代的他和他的父母,竟也成了这场城市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一种「物非人是」般内涌着沧桑的铭记。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Wanbing Huang 的设计有令人着迷的未来感和女性气质,或许这就是家乡广州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审美塑形

「劲」与「潮」、「刚硬」与「随性」、「开放」与「传统」,这些二元特质的形容词,是珠三角的形象浓缩。Rico 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州生活,城市的变化跟这个城市的人的生活态度比较像,也比较倔,在乎是否「适合自己」甚于「是否要追随流行」。她的成长也见证了广州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市中心从以「全国批发中心」闻名的「省火车站」转移至现代建筑群体林立的「珠江新城 CBD」(按照 Rico 的话来说,珠江新城在 1990 年代对于广州人来说是鲜少涉及的郊区)。一栋栋超高的「玻璃盒子」拔地而起,每次她经过都会看很久:「建筑拥有魔力。」这样来看,如此的成长回忆,其实不难在她倡导极简与工业感风格的设计中看到:那些棱角感极强,且带有未来建筑感色泽的面料、剪裁,城市化进程在她的设计语言中被一步步具象,直到成为非常「Rico」式简洁且奇幻的优雅。

在米兰受到系统时装教育的 Rico,也亲眼见证了家乡广州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变化 —— 管中窥豹,当然也是非常「中国式」的购物文化变迁

:从密集型的主题街铺,转移到了多品牌聚集的大型商场或线上商城;服装批发行业从密集型的大型批发市场也正向高端批发新形态转型;服装加工行业从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到现在快速反应的电商供应链模式转型。她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米兰与家乡广州特别像,一样的工业感,一样的历史印记,和一样对现代化猝不及防的产业链、家乡人。历史赋予了珠三角地区「时装工业重地」的使命。这样的变化,注定只能发生在这片土地和这个区域。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Ricostru 式简洁且奇幻的女性优雅

「融合」「平衡」「包容」,另一个「老广人」黄婉冰一直把它们当作她为人处世的核心词汇:「因为广州是一个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很多的城市,从小我们需要学习普通话,就像是第二语言。而同时它又有太多有特色的传统。广州这个城市很有人情味,很开放,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信息新的文化。所以,在这座城市长大的我也很能接纳新的事物、新的想法。给我带来了对新鲜文化的好奇和包容,极强的适应性,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在她看来,珠三角的人既能够享受生活的平淡和悠闲,也很具有开放闯荡的精神:「我觉得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珠三角地区还将拥有更多的创意优势。」

背靠「世界工厂」「加工大国」,目睹也应对着它所经历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这些生于此,却学于外的设计师们,也逐渐清晰地看到了「我们是谁」。学习并闪光在世界舞台,他们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同和国际认可,这是一个互相影响和成长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和独立设计师合作,这是创意转型的必经之路。虽然快,但更要好。」设计师陈序之这样说道。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Xu Zhi 2019 秋冬系列,品牌标志性的编绳工艺更加轻盈,且加入了更多新鲜的制作元素

但与此同时,向「创意优先」靠拢的转型之路,对于原创的保护,有时来的比原创的诞生更重要。

在深圳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有无法计数的服装、配饰的制造链。越来越多支持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区如同理想国度中的象牙塔,只能是外界对于设计师的尽力扶持。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很积极的变化。但 Samuel 更加希望那些以往只作仿冒、代工的制作商们,也能在设计师和大环境的推动下,慢慢了解到原创性的可贵。他曾经也好几次走访过深圳、广东的批发类服装市场。有低廉的做工和非常廉价的面料,更有一些完全抄袭大牌,劣质的仿制的单品 —— 这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背后,短时间难以拔除的糟粕。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SAMUEL GUÌ YANG 的 2019 春夏系列

那一片光景,对 Samuel 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当你看到一个批发市场有,或者说不知道有多少像山一样多的衣服,一些韩国人日本人或者当地人来取货的时候塞在麻袋里拖着走。对我来说,作为设计师的心情,还是很复杂的。」Samuel 说。我想,他所指代的复杂,大部分来自在自己家乡看到这般景象的设计师,与那些「复制者」对于「心血」的理解之差吧。

林维想起她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中,将上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制造」与当今的中国制造相比较。她和从事服装行业多年的家人都十分相信,中国设计也一定会从专注生产并行至专注设计,而珠江三角洲的时装工业文化,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也将逐渐发展到以过硬的质量和原创设计而闻名。只要坚持、只要有心 —— 正如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和它见证过的那样。这一代的珠江三角洲时装人,有种延承自前辈的激流勇进,也有更加纯粹单纯的创作初心。他们乘风时代亦跳脱于时代,在珠江水的孕育下春华秋实。

十余位珠江三角洲的时装人,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故事

图片承蒙设计师与品牌提供

编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