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的閃付,這次真的要涼涼了?

中國銀聯作為中國官方銀行卡清算組織,其地位具有唯一和壟斷性,不過規則制定者和秩序監督者角色之外,它也透過"閃付"等產品開始面對億萬消費者。

閃付是銀聯在2015年10月推出了小額免密免籤服務,只適用於銀聯芯片卡。當持卡人使用帶有"閃付"標識的銀聯芯片卡或支持"雲閃付"的移動支付設備,在指定商戶進行1000元以下的消費,只需將銀聯芯片卡或"雲閃付"移動設備靠近POS終端感應區,一揮即可完成支付。

簡單來說,"雲閃付"即在刷卡時不必輸入密碼不用簽字,消費者只需要將卡片靠近POS機就能迅速完成交易,且免密支付的額度達1000元人民幣,因此存在被盜刷的可能性。並且大多銀行在給用戶辦理銀聯卡時,這一功能是默認開通的,銀行工作人員基本上不會進行相關風險提醒。

而"閃付"遭遇315晚會,也讓銀聯這個官方組織顯現出對消費者群體的隔膜,"閃付"雖然早已被外界視作失敗產品,但是關於它的探討還在繼續。

不過,"隔空盜刷"是極少數個案,據中國銀聯和商業銀行統計,2015年業務開通以來風險比率為千萬分之二,遠低於萬分之一點一六的行業平均交易欺詐率。中國銀聯與有關各方也將進一步提高技術防控水平。

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下,支付寶、微信依靠二維碼支付崛起,實現"降維打擊",支付行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銀聯的壓力可想而知。

於是,2017年12月,在央行的指導下,銀聯與各商業銀行共商共建的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高調誕生,試圖在移動支付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比如,像微信和支付寶一樣迴歸購物以吸引用戶的過程,為了吸引用戶銀聯也花了不少錢,諸如"一分錢坐公交"和"消費回報"等活動是吸引新用戶的主要方式,但是許多用戶似乎並不買雲閃付帳戶,許多人說與微信和支付寶相比雲閃付軟件的許多功能都不成熟,而微信和支付寶已經開發了好幾年,他們使用雲閃付的主要目的是參與雲閃付的優惠,一旦活動結束雲閃付將被卸載。

如今,各大商業銀行轉身各自為戰,徹底削弱了"閃付"品牌的價值,不過這並不是件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