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機採棉示範推廣 開啟棉業新時代

加快機採棉示範推廣 開啟棉業新時代

棉花是阿克蘇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和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多年來,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地區棉產業不斷髮展壯大,種植面積、單產、總產水平穩步提高,以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節水膜下滴灌、棉花全程機械化等重大技術得到快速推廣應用,棉花面積穩定在700-800萬畝,拉動棉紡、加工、運輸、儲運等多行業的連動發展,進一步鞏固了阿克蘇地區作為國家優質棉生產基地的優勢地位。但近年來隨著棉花生產成本快速上漲、季節性生產用工短缺矛盾突出等問題,植棉效益受到明顯抑制,尤其是棉花采摘成本過高、勞力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嚴重製約地區棉花發展戰略的“瓶頸”。在此背景下,棉花機械化採摘技術的推廣應用是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必須突破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棉花增產增效的重要手段。

為全面瞭解地區機採棉發展情況,根據地委委員尼牙孜·阿西木的安排,10月9日-15日,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抽調技術人員分東西兩片,赴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沙雅縣、新和縣等四個縣(市)及第一師八團、幸福農場等地,採取座談、實地調研等形式,就機採棉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兵團第一師發展機採棉的主要經驗和做法進行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地區機採棉示範推廣概況

地區於2011年開展機採棉模式試點種植,2012年正式啟動棉花機械化採摘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截止目前,雖然只有7個年頭,但發展過程波瀾起伏,可簡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試點期(2011年)

2011年,地區在阿克蘇市試點機採棉種植模式,當年種植1萬畝,並在哈拉塔鎮金田農場召開棉花機械採收現場會。10月-11月,地區農業、農機部門分別組織各縣(市)有關工作人員到農一師各團場觀摩調研,制定機採棉生產技術實施方案,指導縣(市)制訂方案、購買採棉機、改造播種機、改造(新建)加工生產線等工作。

第二階段:系統推進期(2012年-2013年)

2012年,地區確定在阿克蘇市、庫車縣、新和縣、沙雅縣、阿瓦提縣等五個縣(市)示範推廣機採棉。為推進機採棉發展,2012-2013年,將機採棉推廣納入年度目標考核任務內,制定了考核辦法,對各示範縣(市)完成任務情況進行考核。

2012年是地區大面積推廣機採棉的第一年,共爭取自治區機採棉發展專項資金520萬元,機採棉總投資達1.29億元,分別在阿克蘇市、阿瓦提縣、庫車縣、新和縣、沙雅縣五縣(市)推廣“精量播種+機採棉種植模式(帶狀式)+節水灌溉+病蟲防治”綜合配套技術機採棉面積21.22萬畝,主要品種為新陸中36、新陸中47、中棉40等。各示範縣(市)出臺了一系列機採棉優惠政策,將新購置的機採棉播種機、採棉機(國產)、打藥機納入補貼範圍,舉辦機採棉培訓班12期,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大戶1300餘人次,更新機採棉播種機522臺,訂購採棉機16臺,新建或改造加工生產線6條,實現了當年示範推廣種植、當年機械採摘、當年加工銷售。

2013年,在政府推動、政策資金扶持的共同作用下,地區機採棉得到快速發展,地區農業部門爭取自治區專項機採棉資金600萬元。特別是地委、行署高位推動,與兵團第一師開展兵地機採棉技術推廣合作項目,地區領導尼牙孜·阿西木專員親自赴阿拉爾洽談,在阿瓦提建立5萬畝機採棉示範區,輻射帶動全地區完成機採棉標準化種植模式32.88萬畝,主要品種為新陸中36、新陸中47等,實施機採面積11.12萬畝。各縣(市)落實採棉機(購置或租賃)24臺,新建或改造加工生產線11條。機採棉工作系統化整體推進,從播種到管理到脫葉、從種植到收穫到加工、從認識到機械到運行機制,已經初步完成了體系構建。

第三階段:低落期(2014-2016年)

2014-2016年期間,雖然地區積極爭取自治區優質棉基地提升工程項目,採取對阿瓦提縣、沙雅縣發放採棉機,對阿克蘇市、溫宿縣等縣(市)棉花加工廠機採棉清花設備給予補貼等形式,鼓勵各地發展機採棉,但由於紡織企業對棉花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受機採棉效益不突出等因素影響,尤其是機採棉種植戶與收購企業之間因水雜問題、價格問題矛盾重重,機採棉交售難成為限制地區機採棉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植棉戶對發展機採棉的熱情不高,僅零星種植大戶在自行發展。因此,雖然機採棉標準化種植模式得到推廣,但機採面積明顯下降,每年僅維持在7-8萬畝左右,機採棉發展進入低迷期。

第四階段:爆發增長期(2017年)

2017年,受拾花工難尋影響,各縣(市)政府加大對機採棉扶持力度,棉花生產企業、私營農場、植棉大戶發展機採棉積極性空前高漲,地區機採棉發展呈爆發式增長。據調查,地區棉花機採棉種植模式面積已達到75.31萬畝,各縣(市)擁有大型採棉機數量58臺,目前正大面積實施機採作業,預計阿克蘇市2萬畝、庫車縣1.5萬畝,阿瓦提縣8.5萬畝、沙雅縣12萬畝、新和縣8.2萬畝,包括未統計在內的零星機採,全地區預計將達到40萬畝左右的機採面積;目前地區收購、加工機採棉的加工廠有28家(其中阿克蘇市10家,沙雅縣13家,新和縣2家,阿瓦提縣3家),年生產加工能力84萬噸,正在投資建設本年度計劃投產使用的3家,計劃新建的2家。

機採棉發展歷程中第一至第三階段發展的特點是以政府主導為主,生產企業、私營農場、植棉大戶、合作經營組織被動參予,基本形成了一套初具雛形的機採棉生產技術系統和發展模式,但要達到標準化、規模化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第四階段轉為政府引導與私營農場、植棉大戶、合作經營組織積極發展並重,尤其是各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大量湧現,機採棉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以阿瓦提縣為例,該縣積極吸取、引進周邊團場機採棉生產管理技術和經驗,從財政資金中拿出300多萬元資金用於機採棉技術推廣和配套機械補貼,通過制定機採棉優惠政策、選派專人跟蹤技術指導等方式,引導和激發棉農種植機採棉的熱情;基本農戶、私營農場、植棉大戶等民間組織積極響應,通過合作社、“企業+農戶”、“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市場化運行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土地、裝備、技術、資金、加工、銷售、信息等方面優勢,推動了當地機採棉的發展,該縣今年種植機採棉模式26萬畝,現有3條機採棉加工生產線,預計機採面積8.5萬畝,並在魯泰豐收棉業進行了長絨棉機採試採,積極探索機採棉新領域,現全縣已收購機採棉4千多噸。

二、當前大力推廣機採棉的意義及有利條件

棉花機械化採收想要得到大面積推廣,必須要同時滿足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勞動力成本要足夠高,如果人工非常便宜則沒必要使用機械採收;二是棉花產量要足夠高,否則如果機採成本佔了收成的很大比例,則無人會用;三是實行規模化種植,棉花吐絮採收期一致,目前在阿克蘇地區這三項條件基本已經滿足。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地區棉花種植進一步向優勢、高產棉區集中,據地區農業局測產,2017年地區棉花種植面積達790.89萬畝(細絨棉面積676.81萬畝,長絨棉面積114.08萬畝),總產100.44萬噸,單產127公斤(細絨棉132.78公斤,長絨棉92.67公斤),單產和總產再創新高,加之機採棉模式大面積種植,機械化採棉技術及工藝相對成熟,硬件配套趨於合理,已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基礎條件,機採棉全面取代人工採摘的時代正加快到來。

(一)機採棉生產成本下降、效益提升

隨著人工拾花價格連年上漲,加上拾花工尋找,管理等隱性成本不斷上升,機採棉成本優勢更加明顯。一是機採費用下降。2012年地區推廣機採棉之初,棉花機採費用為280元/畝,目前180元/畝(如需加包需加打包費60元),北疆石河子、沙灣縣等地已下降至120元左右,隨著採棉機保有數量的增加,機採費用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二是新式機型採淨率有所提高,減少了掛枝棉、落地棉、青鈴的損失率,採淨率可達90%以上。據瞭解,北疆目前機採棉較手採棉畝效益增加可達到400元以上,第一師可達到280-300元,地區各縣(市)在220元左右,詳見附表:

<table><tbody>

機採棉與手採棉成本差異對照表(畝產400公斤)












機採棉

手採棉

備註




化學脫葉

35元


畝用脫吐隆15克,16元,(價格:1100元/kg),助劑+乙稀利4元,作業費15元/畝


產量下降(8%)

176元


根據成熟情況,化學催熟造成鈴重下降,損失在4-8%之間


機採損失(5%)

110元


機採時撞落、掛枝造成的損失


機採費

180元

採摘費(2.2元/kg)

880元



等級下降損失(0.6元/kg)

240元

其它成本(0.2元/kg)

80元(包括交通費、為拾花工提供生活、住宿等費用支出等)

因機採後等級、質量下降與手採棉的差價,兵團僅差0.15元,地方收購時可能壓級


拉運費(0.1元/kg)

40元

拉運費

40元

都存在拉運


合計

781元

合計

1000元



/<tbody>/<table>

(二)棉農發展機採棉生產積極性高漲

由於棉花種植面積較大且長期依賴手採,阿克蘇地區每年需從疆內外召收30萬拾花大軍,才能完成採摘工作。近年來,內地勞動力市場發生較大變化,外來拾花工人數逐年減少,疆內拾花工的流動因社會穩定等原因也受到較大影響,每年的棉花采摘季,棉花種植戶為尋找拾花工可謂“費力又傷神”,“拾花難、拾花貴”“拾花工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地區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以畝產籽棉350公斤為例,畝生產總成本2150元(大戶),按籽棉7.3元/公斤,拾花費2.2元/公斤計,僅人工拾花費一項就達到770元,佔到棉花總產值的30%,生產總成本的36%。機採棉可以解決拾花勞力缺乏,拾花費用劇增的現實問題,棉花機械採收已成為市場的選擇、農民的期盼。比如新和縣尤魯都斯巴格鎮種植大戶李曉林,種植了1700畝棉花,他說以前拾花需要僱200個人,撿上六七十天,還得接送、包吃包住,成本太高了,今年用採棉機採的話一個星期就採完了,今年要用機採,以後也一定要用機採。又比如新和縣玉奇喀特鄉農民買買提·阿不拉,今年種了140畝棉花,他說今年拾花工太難找了,他的棉花用機採的話一天就能採完,堅決要用機採。

(三)機採棉種植模式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2012年起,地區將推廣機採棉種植模式作為發展機採棉的基礎性措施,大面積推廣10+66cm的行距配置,2017年各地共推廣10+66cm模式面積70萬畝,12+64cm、4+72cm和76+76cm模式5萬畝,播種的行距配置和精度基本能夠滿足棉花機械採收的要求。實踐證明,機採棉種植模式是一種結合“精量播種+機採棉+高密度栽培+節水灌溉+病蟲防治”,突出“矮、密、早”的種植模式,大部分機採棉田做到了適期早播,在4月5—15日內完成播種,在7月1—10日內完成打頂,較非機採棉田提早4-5 天,較其他栽培模式具有霜後花少、高產的優勢,是農機、農藝結合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在播種環節就受到普遍歡迎,成為棉花機採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的重要基礎。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基本農戶雖然沒有采用機收,但採用了機採棉種植模式,阿瓦提縣塔木託格拉克鄉10大隊農民艾買爾江買買提說:這個模式大家都在種,播種機都是這個樣子的嘛,比別的模式好管理,還增產,以後還可以機採,我們都喜歡。

(四)採棉機擁有量增長迅速

據資料,“十三五”期間新疆棉花產量總體將保持在380 萬—450 萬噸之間,如果全部採用機採棉,理論上需要採棉機2400—3000臺。2015年,新疆兵團和地方的大型採棉機數量已達3000臺左右,能夠滿足新疆“十三五”期間全部機採棉的要求。至2017年,阿克蘇地區主要植棉縣市棉花生產企業和合作社自購採棉機數量58臺,較2012年多出42臺,其中僅阿瓦提縣冠宇農機合作社就擁有最新型的單臺價值530萬元的美國約翰迪爾7760大型採棉機11臺,此採棉機可一次完成採收和打包作業,方便拉運和交售。目前採棉機在南疆與北疆之間,兵團與地方之間跨區作業已成常態,採棉機數量充足,通過市場調節,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要。當然,供需環節的銜接,仍需要政府有關方面的有效引導、協調和組織。

(五)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猛併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各縣(市)圍繞機採棉興起的各類機採棉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為機採棉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如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鄉草原河新村共有棉花9600畝,2016年機採面積僅300畝,2017年與庫爾勒金德高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2300畝機採棉服務合同,金德公司免費提供棉種、播種、化學脫葉、機採、拉運服務,採收後每公斤按低於10月1日-20日市場手採棉均價2元的價格全部收購(2元包括:籽棉每公斤種子費0.12元,播種費0.07元,脫葉劑和脫葉作業費0.15-0.18元,機採費0.6元,拉運費0.12元,另有機採棉與手採棉銷售差價約1元)。與手採棉相比,農民既節約了大量勞力和成本支出、省去了僱用拾花工帶來的諸多不便,還能實現種棉收益顯著提高。又如沙雅縣新源棉業、新和縣永紅棉業,也採取為農民免費提供棉種、播種、化學脫葉、機採、拉運服務,棉花機械採摘後公司按低於市場手採棉2元價格收購。除此之外,還有圍繞機採棉提供不同服務的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不同的服務內容收取相應服務費用,如沙雅縣有專門提供機採棉噴施脫葉劑合作社,可提供無人機或機械牽引的化學脫葉服務;阿瓦提縣、阿克蘇市有合作社專門提供脫葉、機採、拉運服務,收取每公斤籽棉0.9-1元的服務費。這些服務形式的出現,對推動地區機採棉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六)一師推廣機採棉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鑑

據瞭解,2001年開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採棉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2014年第一師種植機採棉就佔到棉花種植面積的85%以上,雖然2016年因品質原因機採棉面積有所下降,但2017年迅速恢復至90%以上,顯示了一師在機採棉種植、採收、儲運、加工等方面強大的組織能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特別在機採棉品種選擇、種植方式、栽培管理、水肥一體化、化學調控、脫葉催熟、機械採收、質量控制、貯運加工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成熟經驗,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且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鑑並直接應用於生產實踐。地區發展機採棉,可通過對一師的考察觀摩、學習交流、聘請專家指導、技術培訓等方式,藉助兵地融合發展相關政策,為地區發展機採棉提供有效幫助。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棉農的土地面積小且分散,不利於機採棉技術實施

機採棉田對田間基礎設施、道路、橋涵的寬度和承重能力、電線等要求較高,實行機採的條田應當選擇地塊規整、地表平坦、土壤肥力適中、鹽鹼小、便於灌溉、有節水灌溉設施、長度在300-800m、面積最好在100畝以上,適合大型機械作業,電線高度在6米以上的區域種植。兵團和北疆發展機採棉較早,條田面積大,地塊平整度高,道路、橋涵等基礎設施也較為配套,適合大型機械進地作業。相比而言地區則種植較為零散,各方面基礎條件較差,各縣(市)普遍存在著基本農戶地塊小、土地平整度差等問題,棉花種植區條田間、條田內道路、橋涵都比較狹窄,大型採棉機根本無法通過;基本農戶多為一塊條田內多戶種植,實施機採後產量無法區分;還有相當一部分果棉間作地,大型採棉機無法進地。目前地區範圍內能夠實施機採的多是基礎條件較好的棉花生產企業,如阿瓦提縣魯泰棉業、沙雅縣新墾農場、阿克蘇市金田農場等。實施機採棉田田間基礎設施改造前期資金投入大,如需平地、整地、修整道路等,須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作為大戶可以承受前期資金投入,但基本農戶無力承擔。在調研中,有些農戶說,我也想用機採,可是我的地小,採棉機都進不來,要是政府能給解決就好了。

(二)缺乏優良的機採品種,機採棉的品質、等級低

品種因素是直接影響到機採棉品質、等級和效益的最關鍵因素。在一師幸福農場、阿瓦提縣華孚恆豐公司、阿克蘇市榮鑫棉花加工廠等幾家棉花加工企業調研時瞭解到,近幾年地區棉花品質不斷下降,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下跌和銷售困難情況,主要表現在棉纖維主體長度和整齊度下降、馬克隆值偏高、斷裂比強度下降。手採棉尚且如此,機採棉經過籽清和皮清後,品質下降問題更為突出,為下游紡織企業所牴觸。第一師在棉花質量控制方面相對嚴格,在2015、2016年也一度因機採棉質量問題出現嚴重滯銷情況。

對上述問題,普遍反映的原因是棉花品種問題,一是棉花品種不適合機採。各縣(市)機採棉的種植,都幾乎使用手摘棉的棉種,如沙雅縣採用新陸中50、66、46、80,新和採用新陸中67、54,阿克蘇市採用新陸中54、新陸中37,阿瓦提長絨棉採用新海21、新海45等,雖然按照機採特定的行距、株距要求播種,但生長期間也是手摘棉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後採收時使用機械作業,因此加工後纖維整齊度、一致性下降問題突出。二是在品種選擇上差異較大。由於農戶種植規模小,在一個條田中可能存在多個品種,由於不同品種成熟度的差異,一方面造成部分棉花減產、品級下降,另一方面機採後造成絨長不一致,影響機採棉的品質、品級,造成軋花企業一個批次棉花的統一性沒有保證,影響棉農和軋花企業雙方的積極性。三是重產量、輕質量。各地近幾年的棉花主栽品種大多是成熟相對偏晚,產量高、衣分高但內在品質較差,在機採過程對棉花纖維長度有損耗,加工過程中經多道皮清、籽清後也會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折損,與目前紡織企業對高品質棉的要求不相吻合,造成滯銷。

針對這一情況,2016年起第一師對品種選擇和佈局進行了大幅調整,一是注重品種的內在品質,對主栽品種進行了優選;二是減少了品種數量,全師主推金豐源自育“雙30”(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50毫米,斷裂比強度30.20釐牛/特克斯)品種J—206—5,棉花品質明顯好轉,機採棉加工後主體長度基本能保持在28mm以上。而相對於地區而言,品種多亂雜的現象十分嚴重,而且缺乏第一師那樣的統一管理體制,因此,機採棉品質問題更加突出。比如阿克蘇市金田農場負責人介紹說,都知道機採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代替我們傳統人工的好東西,但這幾年不種機採棉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好的機採棉品種,棉花加工後纖維長度在28毫米以下,紡織廠不收,今年剛引進了新品種J—206-5,試種了500畝,準備進行手採和機採的對比試驗,如果品種合適以後還是要發展機採棉。

(三)機採棉配套栽培技術不到位,影響到機採棉效益

除品種因素外,栽培技術不配套導致的棉花成熟偏晚、吐絮集中度差、機採時青鈴多導致產量損失大,含雜率偏高等問題,也直接影響到機採棉種植效益和機採後的加工品質。一是部分機採棉田播期偏晚,因機採棉種植區多為相對偏遠的種植大戶,由於水源問題未能採取冬灌,翌年春灌時因來水較晚,無法按期播種,導致棉花生育期推遲。二是“促早”栽培技術落實不到位,水肥調控、化學調控、及早打頂等措施滯後,因片面追求高產,水肥過旺導致棉花植株高大,棉田廕庇,容易導致棉花貪青晚熟,噴施脫葉催熟劑後,脫葉速度慢、脫葉效果差,給機採造成困難甚至無法實施機採。2013年地區農技中心就制定了《阿克蘇地區機採棉栽培技術規程》並做為地方標準由質監局進行了發佈,但實施機採的基本是地處偏遠農場和種植大戶,影響範圍有限,標準落實的情況並不十分理想。

  1. 化學脫葉技術掌握較差,影響到機採棉產量

    一是脫葉劑噴施偏晚。溫度是影響脫葉效果的重要因素,據研究,噴藥後10天的日平均溫度需>20℃、最低溫度需>12℃,在我區通常在9月15日左右。今年部分種植機採棉農戶對此要求認識不清,擔心噴施過早影響產量,實際噴藥時間多在9月22日以後,造成脫葉效果不理想。二是施藥機械多不配套。今年地區農技中心對無人機噴施脫葉劑技術進行了大量試驗和示範,各地成立了多家公司或合作社提供無人機噴藥服務,實踐表明無人機施藥在麥田化除、果樹病蟲害防治、棉花噴施縮節胺化學調控方面效果良好,但在噴施脫葉劑作業上多數農戶反映效果不好,主要是藥液量不足(每畝僅0.8-1kg),而機械噴施一般可達40公斤以上,藥液量不足導致棉株中下部葉片著藥量不足,脫葉效果欠佳,同時部分地面噴施機械由於機型老舊,霧化程度和穿透力較差,棉花中下部著藥量不足,也嚴重影響了脫葉效果。三是催熟劑隨意過量使用,造成棉籽不飽滿,影響產量。本次調研中發現,第一師八團、幸福農場等噴灑脫葉劑後產量損失控制在6-8%,而地區各縣(市)產量損失則在8%—10%之間。

    (五)採淨率不理想,增加了生產成本

    採淨率和棉花株高、採棉機作業速度、天氣等原因有關。第一師對採淨率要求在93%,其採淨率較高的原因:一是機採作業速度控制在130-150畝/天。二是機採棉棉株高度基本一樣,棉花平均株高75-80cm,株型緊湊,適合機械採收。比如在一師八團,通過早播、早打頂(6月25日打頂)、水肥一體化控制等措施,相鄰條田棉株株高基本一致,相差不到5釐米,產量相差不到1公斤,霜後花較少。三是推廣適宜機採品種,田間落地棉、青桃較少。四是在棉花自然吐絮40%時噴施脫葉劑,脫葉效果好。而地區各縣(市)由於品種選擇不理想、促早措施未落實等原因,採淨率不是很理想,比如有的地塊青桃集中在倒一、倒二果枝,需要機採兩遍,採兩遍的費用為240-280元;有的地塊棉株下部果枝的棉絮未採上,需要人工清田;有的地塊落地棉較多,機採過後地裡白花花一片,多的可達30-40公斤/畝,也需要人工清田,增加了生產成本。

    (六)配套設備設施不足,影響到機採棉的加工、銷售

    種植環節,要保證機採棉播種質量特別是交接行距的準確性,必須採用大型播種機具及動力設備,因播種機具價格相對不高可通過改裝或購置加以解決,而打藥機質量性能較好的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目前的保有量還十分有限;機械採收環節,雖然對國產採棉機的購置給予一定數額補貼,但對進口機型沒有補貼;加工環節,目前地區有棉花加工廠173家,除28家加工廠外,各棉花加工企業主要還是以收購手採棉為主。在一師調研時瞭解到,棉花加工廠在原有加工手採棉設備的基礎上,增加機採棉清花設備投資一般在150至200萬元,如果需要擴建場地投資額還要增加。由於國家對機採棉加工設備購置的補貼有限,不足部分設備投資與加工成本由企業承擔,目前棉花加工廠都是個人承包,追求最大利益,加工企業既要考慮資金籌措問題,還要考慮投資回報問題,另外加工經驗不足,加工出的棉花品級下降,經濟效益不好,使得加工廠缺乏收購機採棉的積極性。

  1. 農、企矛盾仍然突出,影響農民機採的積極性

      機採棉推廣中大戶、合作社和採棉機手積極性高,軋花廠和紡織企業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機採棉節省費用完全由種植戶受益,未考慮清理加工線改造、加工成本增加與銷售環節差價以及紡織企業成本上升(或效益下降)等因素,整個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因此,機採棉種植戶與收購企業之間因水雜問題、價格問題的矛盾成為機採棉發展環節中最突出的焦點問題。一是由於國家沒有出臺明確的機採棉等級標準,現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採棉的標準來確定機採棉的等級,機採棉的質量和等級的評定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機採棉定級普遍定得比手採棉低1-2級,今年地區各縣(市)棉花收購價格7.3元,機採棉收購價格在6.25元左右,差價在1元左右。二是地區推廣機採棉,主要是學習兵團第一師的經驗和做法,由於現行棉花質量標準(水分8.5%,雜質率2.5%)並不適合機採棉,目前第一師的棉花加工廠原則上執行“雙12”標準,在收購中機採棉水份一般不超過12%,雜質含量在12—16%,扣雜率相對偏高,而地區有的加工廠扣除水分和雜質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5%和18%,加之有些棉花加工企業在扣除正常水雜、降低等級外,還要壓價,棉農很難承受。三是在棉花收穫過程中,有的種植戶一味追求產量,棉花貪青晚熟,造成採收時雜質多、顏色級差、甚至在交售棉花中出現摻雜使假等問題,部分收購的籽棉不符合機採棉加工的最低要求,造成皮棉加工質量差,企業不願意收購機採棉。四是機採棉收購點相對較少,農戶交售不便且運距長,增加成本也易產生價格矛盾。

    四、幾點建議

    (一)強化措施,推動機採棉健康發展

    機採棉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農業、農機、水利、財政、發改、質監、國土等部門,農戶、軋花企業等各方相互協調,形成合力。一是建議制定地區機採棉發展規劃,確定今後五年地區機採棉發展目標、步驟和配套措施。建議組建由地區領導擔任組長,農業、農機、水利、財政、發改、質監、國土等相關部門領導任成員的機採棉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地委農辦,內設工作協調組和技術指導組,強化工作措施、細化工作責任,對機採棉工作進行統籌安排、指導,同時建議將機採棉推廣納入2018年度地區農業工作績效考評內容,強力推進機採棉發展。二是積極開展配套服務。農業、農機、種子、農技等部門在機採棉生長髮育和生產管理的重要節點期,開展巡迴技術、管理服務工作,從備耕春播開始,對每個機採棉主產區開展全程跟蹤式技術指導服務,確保各項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三是建立機採棉示範區。在阿克蘇市、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阿瓦提縣、溫宿縣等主要植棉縣(市)建立機採棉示範區,把示範區作為展示機採棉優勢的樣板和窗口,強化示範引導,率先落實機採棉關鍵技術,並在機採棉生產管理的關鍵時期組織農戶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觀摩,通過植棉農戶和示範區農民面對面溝通交流、算經濟賬,提高農民種植機採棉的積極性。四是加強溝通交流。以兵地融合發展為契機,加強機採棉在種植、脫葉、收購、加工方面的溝通交流,學習借鑑北疆和第一師在推廣機採棉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經驗,著力突破棉花機械採摘薄弱環節,抓點帶面、總結提高,加快機採棉技術大面積普及推廣。

    (二)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解決發展機採棉的實際困難

    地區及各棉花主產縣(市)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對機採棉產業整個環節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計為機採棉生產和收購、加工方面提供便利,引導機採棉健康、有序發展,力促機採棉產業發展壯大。一是要對率先示範機採棉的棉花生產企業、農場和種植大戶提供棉田規範化建設、水源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通過項目、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大型播種機具、噴藥機具和清花加工配套設備的補貼力度,提高設備配套率;三是設立地區機採棉發展專項資金,利用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對收購、加工機採棉的加工企業予以補貼,對新增機採棉加工設備的企業適當予以補貼;四是積極協調解決機採棉收購環節出現的問題,及時化解農、企業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建立機採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環節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五是資金整合。積極整合涉農項目,集中資金,在保障建設內容不變的前提下,項目優先向機採棉區傾斜,資金優先向機採棉區集聚,服務優先向機採棉區集中。

    (三)充分利用項目支持,提高基本農戶發展機採棉積極性

    就目前地區的現狀而言,棉花生產企業、私營農場、種植大戶因土地相對集中、單戶種植面積大,種植管理技術水平較高,發展機採棉條件相對成熟。而基本農戶種植面積較小,零散分散、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發展機採棉還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建議通過國家高新節水項目、優質棉基地項目、低產田改造項目等增加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優先惠及基本農戶,對基本農田渠、路、橋進行配套改造,並通過援疆項目、兵地融合發展項目等進行土地整合和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例如本次在調研中瞭解到,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鄉計劃實施兵團支援地方項目,由兵團出資以每畝500-550元價格,對3500畝基本農田實施土地流轉,由合作社承包經營,開展條田規範化建設、高新節水和全程機械化作業,5年後將承包經營權返還農民。沙雅縣50萬畝棉花高新節水項目,也可參照此種模式,推廣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和實施棉花機械化採收。

    (四)加快培育機採棉新品種,推廣適合機採的棉花品種

    品種是發展機採棉的關鍵所在。地區要積極引進適合機採的品種如J—206、中棉所96等進行試驗篩選和大田示範,著力解決機採棉的品種問題。篩選的棉花品種應符合以下特點:一是第一鈴結鈴部位高於20 cm以上,結鈴性強,葉量適中;二是莖稈堅挺,不倒伏、吐絮集中且暢,從底部到上部40天左右吐完,吐絮率達到98%以上;三是株型相對緊湊,果枝夾角小;四是落葉性較強,對落葉劑敏感;五是絨長達31mm以上,斷裂比強度達到31cN/tex。

  1. 總結完善機採棉配套農藝技術,優化機採棉農藝規程

    一是推廣大型播種機具,提高播種質量。通過配套的大型播種機具提高機採棉播種質量,確保實現接行準確、播行端直,誤差不超過±3cm的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引進示範具備GPS導航系統的精量播種機,實現接行精準(1000米誤差±2cm),同時做到鋪膜平展、壓膜嚴實、覆土均勻,為採棉機機械採收夯實基礎。二是積極創造條件,確保機採棉田實現適期早播。對實施機採的棉田,在冬灌及春季播前水供給上給予一定的優先,為在4月5日-4月15日的最佳播期內完成播種創造條件,以實現棉花早播、早發、早熟,延長有效生長期,使棉花成鈴期儘可能前移,同時確保頂部棉鈴齡期在45天以上,將機採棉產量損失降至最低。三是強化機採種植模式下的精量播種及一播全苗技術,棉花生育期內全程化調技術,化調時間、用藥量都要有利於將棉株第1果枝控制在18cm左右的高度,以保證棉株最下部吐絮鈴不漏採;四是進一步完善機採模式棉花種植管理技術。科學運籌水肥,提高栽培管理技術到位率,在塑造有利於機採的理想株型結構前提下,著力提高產量和品質,提高機採棉生產效益。

    (六)研究和落實機採棉採收環節技術,提高機採質量

    一是把殘膜回收納入棉田耕作制度,預防殘膜汙染。大力推廣應用殘膜回收機械,加大棉田殘膜機械化回收工作力度,做好機採、貯運和堆放過程中地膜混入的預防工作,推廣應用厚度在0.01-0.012mm高強度農用地膜,利於人力和機械收膜作業。二是加大對棉葉脫落劑的研發與篩選力度,變枯葉劑為脫落劑,使噴施後棉葉不是被幹枯脫落,而是葉片不幹枯在葉柄處產生離層脫落,從根本上解決機採棉的殘膜與雜質問題。三是探索現有寬窄行模式為等行模式,有利於使脫葉劑噴透和葉片脫落掉在地上,從而減少雜質還可以減輕軋花時為清除雜質反覆打擊兩次造成的纖維受損。

  1. 儘快完善機採棉加工技術及質量標準,實現農、企雙贏

    儘快研究出臺既能保護棉農利益又能保護機採棉收購企業利益的政策措施,打消棉農顧慮,給機採棉農戶提振信心,切實解決機採棉交售和收購難題。一是儘快制定機採棉收購質量標準,以便維護農民、棉花加工廠利益,讓棉農“種的放心”,企業“收的開心”。二是儘快制定機採棉的清理、加工工藝標準。三是應加緊制定機採皮棉公檢和使用標準,對紡織企業在原料的選擇和配棉的使用上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八)以合作社為主要模式,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發展機採棉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組織,政府主要負責引導、推動和協調、解決矛盾,社會化服務組織才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訂單為紐帶、銜接各方利益、鏈接一條龍作業、發展機採棉的主力軍,是地區今後推廣機採棉的主要形式。建議各棉花主產縣(市)一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主體的政策和資金扶持,鼓勵興辦民間服務機構,著力培育一批入社農戶多、帶動面廣、服務功能強的合作社和聯合社,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託、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推廣訂單式、承包式、代理式、融合式、保姆式等服務,尤其是增強其在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實行機採棉的統一種植、管理、收穫、加工、銷售等一系列技術及經營服務。二是要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為基地農戶開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一條龍服務。三是支持現有紡織企業、軋花企業、家庭家場、種植大戶等規模組織,積極開展以“訂單—服務—收購”的形式,聯接和帶動千家萬戶,促進地區機採棉產業發展並從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環,逐步奠定穩定、有序、長效的機採棉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