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0年後,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為何李鴻章痛罵它是“紙老虎”?

北洋水師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71年,當時南方省份的四艘船向北轉移到北部水域巡邏。

北洋艦隊最初被認為是中國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廣東艦隊四個地區海軍中最弱的一個。當李鴻章將大部分海軍資金分配給北洋艦隊時,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

1884年,在中法戰爭前夕,北洋艦隊是第二大區域海軍,但正逐步縮小與上海南洋艦隊的差距。1890年,它是中國四大區域海軍中最大的一個。主要軍艦共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在當年的《美國海軍年鑑》中,北洋水師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投資30年後,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為何李鴻章痛罵它是“紙老虎”?

1894年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李鴻章投資北洋艦隊因日軍的突然襲擊及其裝備的劣勢而遭受重創,並最終在威海衛戰役中被殲滅,這意味著搞了近30年的洋務運動失敗了。

戰爭結束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作為替罪羊被從權力的頂峰上踢落下來,在其搬到賢良寺暫住的日子裡,李鴻章仔細思考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李鴻章苦嘆道:“老夫辦了一輩子的事情,一是練兵,二是海軍。如今看來,都是些紙糊的老虎,何嘗能真正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凃飾,虛有其表。若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箿,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箿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投資30年後,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為何李鴻章痛罵它是“紙老虎”?

我的分析如下:

一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的侷限性。洋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 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中體西用 ”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北洋水師的建設過程中,遵循了這個原則,在艦隊的噸位、數量、火力都名列亞洲第一,做到了“師夷制夷”的目標,甲午海戰爆發前,許多西方界人士觀察家稱讚了淮軍和北洋艦隊等中國部隊。普遍認為,現代化的中國軍隊將粉碎日本人。德國總參謀部預測日本戰敗。洋務運動,有了洋槍、洋炮、洋船都買了;洋人也請了;北洋水師也像模像樣了,但思想沒有變化,顯然就是個紙老虎。

二是戰略眼光短時不思進取。甲午戰爭之前,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更沒有看到日本作為一個真正的威脅,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水師高峰期由78艘船組成,總噸位為8.39萬噸,亞洲第一。1890年代初的幾個自然災害,皇帝更迫切需要資金,太傅翁同和勸光緒帝抽取海軍和陸軍的資金。1890年後新船的建造幾乎完全停止,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由於缺少支出,制度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艦隊和人員的訓練基本上陷入停頓。

三是戰爭是國家整體實力的表現。一支軍隊僅靠裝備是不可能獲得最終戰爭的勝利,滿清王朝後期的各種弊端,如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嚴重影響了北洋水師的作戰能力。大清王朝不過是一間“東貼西補”、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破屋”罷了,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就是個“紙老虎”。

四是北洋艦隊優勢實際沒有那麼更明顯。北洋艦隊是晚清四大現代化海軍之一。海軍都深受贊助李鴻章,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之前,北洋艦隊是東亞的主要海軍。日本人自己擔心面對中國艦隊,尤其是兩艘德國製造的戰列艦定遠和鎮遠,日本沒有可比較的戰艦。

然而,中國的優勢實際沒有那麼更明顯,因為大多數中國戰艦超齡和過時; 這些船也沒有得到妥善維護。中國戰列艦最糟糕的特徵實際上是他們的主要武器,都是固定的短管炮,只能在有限的弧線上射擊。中國主要武器的短板意味著炮彈弧度低初速度和穿透力差,並且它們的長度範圍內的準確性也很差。

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快速巡洋艦,航速接近"定遠"、"鎮遠"兩倍,火炮射速更是超出4倍。因此,大多數一線日本戰艦上的快速射擊槍的數量抵消了中國主要戰艦的更大裝甲和他們可以發射的更大的側翼火炮,這使得日本艦隊在戰術運用更具靈活性和任何持續交換中都具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