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之前“娘娘”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上親子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孩子選擇媽媽或者玩具。

面對工作人員玩笑似的嚇唬——“媽媽沒了”,小女兒包子哇地一下哭出來。

看得人心疼。

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2016 年,沙溢和胡可帶著大兒子安吉出席晚會,主持人多次開玩笑說安吉長得像自己,他是安吉的親爸。

小安吉站在臺上,一臉委屈和不知所措。

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以上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在生活中很常見。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孩子們並不是什麼玩物,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是有靈魂的生命,需要被平等對待和尊重。所以,一定要杜絕那些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挑逗。


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愛我的孩子

就請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是父母的責任。

  • 請不要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一位媽媽說:

有次朋友逗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週末都不帶你玩。”這句話說了好幾遍。當時我在廚房聽到,心裡很不舒服。

下次我還碰到誰對著我孩子說這句話,不管她是誰,我一定要跟她好好理論一番,因為這句玩笑話的傷害力很大。

孩子有時候會相信,特別是幾個人反覆說,那還真是三人成虎了,大人都信,何況一個孩子,而當你的話被相信了,在孩子心裡產生的後果,估計你從來就沒有想過。

  • 不要讓我的孩子回答:愛媽媽多,還是愛爸爸多一些


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是一樣的。如果總是有人問孩子:“你喜歡你媽媽一些,還是喜歡你爸爸一些呀?”會讓孩子陷入兩難的境地。

孩子分不清楚是玩笑還是真話。每思考一次,就會難過一次。有些大人看著孩子為難,反而更開心,不知道這是出於什麼心理。

  • 請不要給我孩子貼標籤


一些人喜歡給孩子們下定義,打一些標籤,比如:

“他是一個愛哭鬼!”

“他注意力太差!”

“他思維不行,反應慢!”

“他是一個懶傢伙!”

在童年,這些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會給孩子極大的心理暗示,也許他就真的成為這樣的人。

你根本就不瞭解我的孩子,所以請不要給他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大人為了所謂的“好玩”

傷害了多少孩子?


看看下面這些情形,是否讓你覺得熟悉?

情景 1 :孩子跟家人說爸爸沒穿衣服游泳,家人鬨堂大笑後故意逗孩子“你是穿衣服游泳的嗎?”孩子啞然。

情景 2 :媽媽讓孩子叫客人“阿姨”,客人一定要孩子叫“姐姐”,孩子不知所措。

情景 3 :街上遇見一阿姨,阿姨逗孩子說“把你的超人送給阿姨吧”,嚇得孩子躲起來,阿姨說孩子“真是個小氣鬼”。

情景 4 :同學聚會帶上孩子,有個大人將煙紙揉成一團跟孩子說裡面有糖,讓孩子說“爸爸是流氓”就給孩子吃,當孩子照說後全桌鬨堂大笑。

情景 5 :孩子在吃零食,客人說“好像很香哦,給我吃一點吧!”,當孩子伸著小手將零食遞給對方時,對方說“你這麼大方我就不吃了”。孩子疑惑不解。

這些情形讓大人得到快樂,但這快樂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雖然營造了氣氛,孩子卻受到了傷害。因為在孩子的內心裡,他們還不能分辨哪些是玩笑哪些是真的,大人的戲弄會讓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做出極端反應。


愛我的孩子,就別這樣捉弄他


戲弄孩子有哪些不良影響?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裡,他們把大人的話都當真,聽到不好的話會覺得很恐懼,比如“媽媽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愛妹妹”等話語,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憤怒,他們失去了安全感,甚至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比如傷害自己或別人。

  • 孩子變得不信任成人


孩子出生後,他們沒有“欺騙”或“虛假”的概念,他們從沒想到大人的行為是為了取樂,大人的戲弄會讓他們感覺到被欺騙、被戲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

  • 孩子可能會習慣取悅別人


時常見到不少家庭來客人時,就讓孩子“給叔叔阿姨唱首歌、跳個舞、背首詩”。雖然是出於喜愛孩子,但這是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如果真的喜歡孩子的表演,可以先徵詢孩子的意見。

有些孩子不願意大人還強迫,把孩子當馬戲團演員。

這種做法還有個嚴重的後果是,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來取悅別人,日後如果得不到別人認可就會大受打擊。

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是父母的責任。

無論是誰,如果他們在戲弄孩子時,父母一定要及時阻止,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甚至幫腔傷害,當孩子受到這類傷害時,父母一定要站出來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