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爺爺立下戰功,父親棄武從文,兒子做了宰相,三代可知興衰!

我們總說,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成功離不開自身的奮鬥,但最重要的確是時代的趨勢,在戰國時期,張家祖上幾代都是魏國的隸農,但到了魏文侯時期,他任用李悝變法,因需要在民間挑選“魏武卒”,於是廢除了一批隸農的奴隸身份,張家有幸成為了第一批自由的庶民,而張家的命運由此刻開始改變。

我們知道在秦國與魏國交戰的時候,最感到頭疼的就是魏國的魏武卒,這是因為魏武卒的挑選標準十分的嚴苛,他們身穿鐵片連綴的鎧甲、手持利矛、揹負長弓,帶著幾塊乾糧,能夠日行百里才有資格被選拔進魏武卒,張儀的爺爺有幸被選中。

農民爺爺立下戰功,父親棄武從文,兒子做了宰相,三代可知興衰!

在李悝變法前,底層的農民是沒有機會做武卒的,張儀的爺爺因蒙受新法的恩德,於是在軍中任勞任怨,作戰積極,沒過幾個月,便被伯樂吳起看中,一段時間的考察後,晉升他為千夫長,十年之後居然做了將軍,從此張家成為了貴族,而到了張儀的父親這裡,吳起遭遇了魏國舊勢力的排擠,張家的情況並不樂觀。

父親這一代人棄武從文,好幾個人都成為了朝廷的大夫,誰想到後來魏國新舊勢力發生內亂,張家一家人因捲入了權力的鬥爭,處死的被處死,張儀的父親也慘遭流放,在三年的苦役折磨中去世,而這個時候張儀才三歲,好在張儀的母親並沒有六神無主,她變賣了張家所剩下來的一些家產,然後帶著張儀居住到了山谷之中。

農民爺爺立下戰功,父親棄武從文,兒子做了宰相,三代可知興衰!

在幹活的同時,四處打聽能人異士,想要為張儀找一個老師,世事也是湊巧,在兩年後,五歲的張儀揹著竹簍採藥,一邊採藥一般哼唱著《詩經》,這時候有一個鬚髮全白的老人家路過溪谷,他見這個小孩機靈聰明,於是就前去盤問了半個時辰,第二天和張儀的母親說明了來意,便帶走了小張儀。這個老頭便是鬼谷子。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一晃十三年過去了,張儀回來後見到當年滿頭青絲的母親,現如今已經成了一個白髮老嫗,於是就放下學業,想要在母親的身邊盡孝,沒想到母親帶他去到了張家的祠堂說:張家本世代為農,你爺爺為將軍,你父親為官,到如今不過三代,卻已經淪落到這般田地,張家只剩下了你一根獨苗。

農民爺爺立下戰功,父親棄武從文,兒子做了宰相,三代可知興衰!

張儀知道張家振新的重任全在他一人身上,於是便此別了母親,重新振作起來,幾經周折之後來到了秦國,張儀在見到秦惠王之後,被任命為客卿,秦惠王見他才思敏捷,談吐間自有一股天下大勢如胸的信心,於是和他共同商討大計。後來張儀前去遊說魏國,不費一兵一卒便定下了秦國對於河西之地的絕對優勢。秦惠王便任命張儀為相,派他統領百官,遊說各國。

從張儀的事蹟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家族的振興離不開幾代人的努力,而一個賢妻良母也是家業順暢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