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本文∣1753字 閱讀時間∣3分鐘

1

  • 獨處=孤獨?

小王出身於農村,3年前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打拼,舉目無親。3年後成為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在一線城市奮力拼搏的他天天除了陪客戶就是陪客戶,面對一線城市的巨大壓力的他不敢停下來,3年間膽固醇升高、高血壓高血脂,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在向他提出警告,醫生說他需要休息調整。但是習慣了奔波熱鬧的他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停下來,他最害怕的就是獨處,他覺得周圍的喧鬧能夠掩蓋他內心的孤獨。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 獨處=浪費時間?

小微和小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2月份一過,小麗來到了小微的城市工作。每到週末,小麗就對小微奪命連環call,不是讓小微陪她去吃飯,就是讓小微陪她去逛街。

週末難得的獨處時間就這麼被小麗給攪沒了,一週也就算了,可持續一個月都是如此。

小微對小麗的行為特別不能理解,於是就問小麗:“你為什麼就不能自己待一會兒呢?”

小麗說:“我獨自一個人的時候要麼是玩兒手機,要麼就是玩兒遊戲,感覺獨處就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朋友相聚來的熱鬧有意思一些。”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2

當我們離開社交網絡,放下手機,遠離人群,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獨處的能力,要麼是將獨處與孤獨混為一談,要麼就是沒有發現獨處的益處,更有甚者,二者兼有。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獨處並非孤獨。還記得曾經網上流傳著一個孤獨等級序列表,很多人將自己和表單上的內容對號入座,並以此來計算自己的孤獨等級。面對表單當中的十級大神,大部分人表現的非常不理解,但是當事者卻是自得其樂。

真正的獨處是自己和自己精神上的交流,陳道明曾說:“我喜歡獨處但並非孤獨。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獨處是美好的,而孤獨是悲切的。”在獨處的時光裡,他喜歡坐在窗前彈琴,或是揮筆作畫,抑或是想想自己曾經拍戲的經歷。

因此,有些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孤獨只是他們倍加珍惜的獨處的時光,沏一杯茗茶或泡一壺小酒,體會此時此刻自己的所思所想,回望一下自己曾經走過的來時的路,吹著悠悠的風,感受內心的寧靜。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3

其次,獨處並非浪費時間,善於獨處能夠為我們帶來以下的好處:

其一,獨處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我們獨處的頻率和我們的年齡是呈線性增長的,面對越來越“熱鬧”的周圍,我們更需要一個可以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只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在獨處的時光裡,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可以無所顧忌的任性而為,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無懼他人眼光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其二,獨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與人相處更多的是磨合,想要彼此舒服必然會損失點什麼,損失的就是自我的個性。在獨處時,不用去管外界的所有聲音,你可以面對真正的自己,可以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幫助自己進行自我認識,因為沒有人能夠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同時也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瞭解他人。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其三,獨處可以提高自我的創造力。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心理學家朱莉·鮑克(Julie Bowker)發表在雜誌《個性與個體差異》上的研究將獨處定義為社交退縮的一種,通過對295個樣本的分析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的社交退縮都是有害的,適當的獨處能夠帶來一定的益處,尤其是在創造性想法湧現的時候。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4

最後,我們需要擁有獨處的能力。大多數人只是習慣於與別人共處,一旦讓自己獨處就難受得要命,孤獨得要命。因此有些人選擇用吸毒、酗酒等行為麻痺自己,妄圖用虛幻的假象來證明自己不是孤獨一人。作家周國平曾說,獨處是一種能力,並非所有人都具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無法忍受孤獨的人一定是一個內心空虛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我們更需要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為自己每天固定一段進行獨處的練習,讓自己能夠處在一個無人打擾的空間裡,遠離社交網絡,或是自省,或是閱讀,或是練字,長遠來看這個技能也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大有裨益。

獨處,是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另外,我們可以從身邊事做起,比如慢跑、鍛鍊。臺灣作家龍應臺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獨自出門散步。在家附近熟悉的山路上看花開花謝,日升日落。“只有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與其他人在一起,或多或少都會分心,也難以享受獨處帶來的內心的片刻安寧。

人的成長是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會與自己相處的過程。讓我們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吧,在扮演完各種角色之後還能夠繼續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