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中国人常说“男主外、女之内”,但是英国有一个针对小学生的精英计划发现,通常我们在6—8岁期间,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就开始固化了。

如果你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请你画出你心目中的消防员,脑外科医生和护士”。他们往往会把消防员、脑外科医生画成男性,而护士通常是女性。

就在这个时候,教室的门打开了。走进来的消防员和脑外科医生恰恰是女性,而这位护士恰恰是男性,孩子们露出惊异的表情。

在今天的社会当中,男女都有更多职业角色的选择空间,很多所谓的刻板印象或者偏见,都在因为人们的选择而改变着。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在传媒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者第一个意外闯入者的故事。

最近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The Post》(《华盛顿邮报》)是由《华盛顿邮报》女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的。

要说“传奇”,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么传奇呢?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书名《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这本自传也是“普利策传记奖”获奖图书和《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的好书之一,讲述了一位偶然闯入新闻界的女性如何成就《华盛顿邮报》的报业传奇,又是怎样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可以说,它是一部浓缩了美国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生动教科书。

凯瑟琳·格雷厄姆算得上是标准的富二代千金大小姐。她1917年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尤金·梅厄是名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后来出任公职,也当过胡佛总统手下的美联储主席。在杜鲁门执政时,又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任行长。这样辉煌的履历在美国上层社会也是相当罕见的。

1933年,梅厄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买下了创办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当时该报的影响力还不算很大,日发行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左右,是当年华盛顿5份报纸中质量最差、亏本最多、读者最少的一份。

凯瑟琳是家中唯一一个对新闻业感兴趣的孩子,她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她进了《旧金山新闻报》当记者。第二年,父亲召她回到自家《华盛顿邮报》当编辑。尽管父亲毫不掩饰对女儿的期望,但在决定接班人时,父亲还是选择了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

这个决定可以说在当时很符合男女的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的认定。

四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接手《华盛顿邮报》的的菲利普也证明了自己的才干毋庸置疑。凯瑟琳乐得自在,全心全意当起了幸福的贤内助,照顾丈夫,养育4个孩子,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就在《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及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时候,不幸也接踵而来:长期操劳的菲利普被确诊为狂躁抑郁症;公然离家,多次出轨,还带着第三者出席公开活动,并大肆宣扬要跟凯瑟琳离婚。

家庭的危机,对于以家庭为重的凯瑟琳来说,其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隐忍的她从未公开谴责或抱怨过丈夫,甚至在丈夫意图回归时,还大方地接纳了他。谁料,不堪疾病折磨的菲利普最终还是选择了饮弹自尽,再次打碎凯瑟琳重建家庭的希望。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大的劫难。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充满了命运的捉弄。

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压得凯瑟琳喘不过气来。这是命运对凯瑟琳的第一道“勇气”考题,而她坚定地选择了“YES”!凯瑟琳毅然决定继续经营《华盛顿邮报》。

1971年的6月,国防部前雇员艾尔斯伯格出于反战目的,将工作之便获得的一批美国越战决策的绝密文件捅给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但美国政府出于各方面考虑要求联邦法院立即下令禁止新闻媒体发表这份文件,并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告上了联邦最高法院。

所以报道还是不报道?

在自己的自传当中,凯瑟琳回忆道,当时她非常紧张,但她仅仅停顿了片刻,就连声说了三个“Go ahead!go ahead!go ahead!” “做吧、做吧、做吧!”

最终,联邦最高法院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中以6比3三票优势驳回了司法部的上诉。

凯瑟琳赢了!

从那个时候起,《华盛顿邮报》就已经不再是一张小报,人们提起它的时候,更带了一份敬意。

1972年6月,《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戏剧性地搞到了有关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派人潜入民主党办公的水门饭店,非法窃听和盗取资料的爆炸性新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水门事件”。

在确认新闻事实之后,凯瑟琳力主将“水门事件”捅了出来,由此,《华盛顿邮报》穷追不舍,推出一篇又一篇的揭秘报道,像一颗又一颗炸弹一样在美国的政坛不断爆炸。

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丑行,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不要“出风头”,但是她一直坚持着:“我们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没退路了。”

她还把司法部长的话登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所有的读者都被政府高官的粗鲁惊呆了,一时民愤四起。

《华盛顿邮报》不顾尼克松政府的多次威吓,坚持一追到底,终于引起了美国新闻界对于“水门事件”的轮番轰炸,逼得尼克松下了台。也赢得了新闻史上里程牌式的胜利。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华盛顿邮报》编辑办公室内,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左一)、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右一)与记者们讨论报道。中间两名男士是追踪“水门事件”的记者卡尔·波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

事后,凯瑟琳的一位朋友送她一个小小的金质绞肉机,她经常把它挂在脖子上。她从不喜欢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赢得了“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的称号,也成为一位用勇气和美国总统公开较力的不朽传奇。

凯瑟琳并不是一个天生就野心勃勃的女性。她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三十年。

1963年,《华盛顿邮报》的总收入只有800多万美金。而到1993年,它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总收入达到14亿美金。

《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这些冷冰冰的经营数字。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吧:前不久掀起轩然大波的“资深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阿拉伯驻土耳其大使馆被杀害”事件,事件的中心人物卡舒吉之所以具有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很大的影响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是《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而《华盛顿邮报》也在他遇害之后,把当天报纸他专栏的位置开了天窗以表纪念。

凭借经营《华盛顿邮报》创下的成绩,凯瑟琳成为了《财富》杂志500强中第一位女性的“一把手”。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还出任了美国报业出版商协会的主席等等重要的职务,被国际新闻协会选为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之一。

因年事已高,凯瑟琳开始培养儿子接班,1997年她将邮报发行人的大权也下放了。

她从公司日常事务中抽身之后,动手写出了贯注一生真情实感的自传,就是我今天介绍的这本《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位真正的领袖、真正的淑女,是一代传奇。”

人们之所以给予她如此高的评价,并不仅仅因为她是男性或者女性,而是她代表了人性中一种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

今天在这期节目其实为大家介绍了三位女性媒体人的故事,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能写到凯瑟琳一人,其他精彩内容大家可以到蜻蜓FM 收听。

最后我想说,这三位女性对我个人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介绍她们的故事,更想说明的是她们是以自己的勇气和足够的优秀去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偏见。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为后来,让更多的女性能够进入传媒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走出了一条道路。

其实所谓勇气,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继续前行。

给我留言,写下你做过最勇敢的一件事是什么?

她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