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顧愷之《洛神賦圖》中讀曹植詩

在顧愷之《洛神賦圖》中讀曹植詩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或許源於我對藝術的熱愛是從文學開始的緣故,在遍覽古今中外的著名繪畫作品後,再用心關注其作者,便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但凡成為大師的繪畫藝術家,幾乎都具有獨到的文學修養。尤其是中國唐宋以來的畫家,都追求畫中有詩,元代以後的繪畫作品更是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但這裡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在作品中最能體現其文學成就的,當屬生活在東晉南朝劉宋時期的顧愷之。

文學與繪畫,各有不同的語言體系,但顧愷之不但能以“千巖競秀、萬壑爭流、雲蒸霞蔚”“傳神寫照”等高度凝練的文學語言,闡釋繪畫的精妙幽微,還能用繪畫語言闡釋文學名篇。比如他根據曹植的《洛神賦》進行創作的繪畫作品《洛神賦圖》,兩者雙峰並峙,均令後人仰望。

在顧愷之《洛神賦圖》中讀曹植詩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故宮博物院藏

《洛神賦圖》的連環畫性質,源於《洛神賦》所呈現的故事性。洛神這一人物的形象顧愷之忠實於文學塑造,“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雲髻峨峨、儀靜體閒、奇服曠世”,而曹植的形象則源於顧愷之對《洛神賦》高度理解後的重新塑造,從忽見洛神時的“精移神駭”,到洛神潛行不知去處後的“顧望懷愁”,將情緒變化刻畫入微。畫面一開卷,便是一匹馬在地上打滾嘶鳴,體現了文章中所描述的“車怠馬煩”。在曹植與洛神初見的場景裡,有兩隻急速飛掠的大雁和一條龍悠閒遊走,用以詮釋文章中對洛神“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神采描繪。洛神身後的太陽,已非文章一開始的“日既西傾”,而是曹植眼中的洛神“皎若太陽昇朝霞”。以此來塑造人物,不但極盡人物刻畫之妙,更豐富了畫面表現,有效解決了繪畫語言與文學語言的轉換。畫中精妙再現了文章中所描繪的洛神即將離開時“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的畫面。

在顧愷之《洛神賦圖》中讀曹植詩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顧愷之極盡眾妙之能,不僅越發豐富地烘托出人物情采,更增添了這段寄託於人神之戀故事的浪漫氛圍。

在顧愷之《洛神賦圖》中讀曹植詩

乾隆題顧愷之《洛神賦圖:妙入毫顛》

乾隆帝曾多次展卷觀玩後,評其“妙入毫顛”,確係行家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