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本文作者/宋苗(轉載需作者授權)

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學老師對我講:“治學要先博後約”,意思是做學問知識面要廣,研究專題要深入。

攝影同理,雖然涉獵面廣,但是出彩的還是身邊熟悉的人和事。

我行走蔚縣十年,興趣點在古堡、戲樓、廟宇、壁畫等方方面面,逐漸的展開。

本文談談對水陸畫的理解。

水陸壁畫是專為水陸道場而繪製的神像,屬於寺院壁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陸道場分為兩類:

1. 寺廟水陸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人們請僧人道士唸經,拜敬神祇,祈福平安,追思長輩,禮懺眾生。

寺廟的水陸法會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辦,會場有內壇和外壇之分。內壇一般設於大殿或法堂,安放有供桌、獻品、法器及儀軌,上下堂掛神像,放置牌位。外壇設於配殿或臨時場所,配合內壇不停的唸經。

法事活動一般要進行七晝夜,這期間還有奉浴、請赦、說戒、放生等內容。

2.私人開設的水陸法會。為家中故去的親人,在家中供奉神佛,受法施食,得以超度亡靈。

水陸法會是我國流傳久遠的民間習俗,不能用迷信、四舊之言而避之。如若少了這些傳統的說教,便少了愛心,缺了誠信。

當今,不勞而獲的子女,為了房產,打的不可開交,各種離奇古怪的故事層出不窮,正是無法無天,常綱不在的結果。

水陸畫是古代寺廟或私人舉辦水陸法會時,在水陸會場中供奉的宗教人物畫,分為壁畫和畫軸兩類

水陸壁畫自元明時期逐漸盛行。一些寺院裡專門修建了水陸殿,在殿內四壁上繪製了供養的各路佛、神、仙、道的畫像,這樣就是水陸壁畫。

水陸畫軸先於壁畫出現,方便地方私人家庭修設的水陸法會,少者36軸,在寺廟舉辦的大型水陸法會上一般為120軸。

水陸畫只有舉辦法會時才懸掛,會後收藏保護起來,以備下次使用。

在我國甘肅、山西曾經存有大量的水陸畫軸。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對研究我國的佛教史、儒釋道三教融合、民俗信仰、服飾變遷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甘肅河西地區的水陸畫,和敦煌壁畫一脈相承,是中國著名的繪畫大師和民間工匠共同創作的藝術結晶。現存的水陸畫雖然創作於明清時期,但是佛、神、菩薩、天王、金剛等形象卻和敦煌壁畫唐宋時期的造型風格十分相似,這是因為民間畫師的粉本是從敦煌延續相傳的結果。

蔚縣重泰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蔚縣重泰寺


蔚縣的壁畫遍佈在每個村堡的廟宇、戲樓之中,雖然不被眾人熟悉,但是,其中的精妙絕對不輸那些聞名天下的精品。蔚縣的水陸壁畫,又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蔚縣,所見幾處保存較好的水陸壁畫,均屬於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我第一次見到水陸壁畫是在蔚縣重泰寺的水陸殿內。當時對其所示的內容及文物價值一無所知。

重泰寺內水陸殿的東、南、西牆上繪製著水陸壁畫,北牆繪的是十大明王。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重泰寺水陸殿西牆壁畫


東、西牆上的壁畫均為上、中、下三層。西牆壁畫的上層為四海五湖、陂池井泉、江河百川等水府眾神。中層為各殿地藏王、城隍社廟土地、弔客喪門耗日等冥府眾神。下層為生老病死、嫌怨抱恨、投崖上吊等怨鬼孤魂。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無色界四禪天眾、天蓬大梵天王、運年命五福天真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年、月、日、時功曹使者


蔚縣故城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蔚縣故城寺


為看故城寺的水陸壁畫我去了六次。2016年正月十五當天,寺院仍然緊閉著大門。經過不斷地詢問,找到第三個人時,終於拿到了故城寺的鑰匙。

故城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正德二年(1570年),現存釋迦殿和三間禪房。釋迦殿內保存有完好的水陸壁畫,內容豐富,工筆重彩,畫工精美、眾眾人物,栩栩如生,在全國也屬鳳毛麟角。

壁畫分上堂和下堂,圖繪內容含儒、釋、道三教,明確反映了宗教互相影響和滲透的理念。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東北牆的壁畫


故城寺北門兩邊的牆上繪有佛教上層人物,十大明王、菩薩、護法天神。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蔚縣大故城村故城寺東牆水陸壁畫


下堂為東、西、南三牆,繪製的是儒、釋、道各路神仙。真君大帝、日月星宿、道教祖師、君臣父子,文武官僚、四海龍神,地府王官等。

畫中的人物,無論捧笏朝拜,還是行進的方向,都是面向北方,朝拜佛祖,體現了唯佛至尊的理念。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西牆水陸壁畫(局部)《秦廣五王聖眾》圖

每幅畫作中人物的右上方都有榜題,左下方還註明了供養人,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秦廣五王聖眾》圖左下角的供養人是“本村吳王門阮甄氏、樊樊門範郭氏”。

供養人是有財力的百姓,他們無力面對自然災害,將脫離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佛陀身上,捐建寺廟,供養佛陀,求得護佑。

從供養人的文字中可以讀出三層意思:一. 故城寺是由四里八鄉包括城中百姓供養的,二. 村裡用“門”區分同姓的宗族,三. 當時婦女沒有自己的名字,取夫姓和孃家姓,後綴“氏”就是稱謂了。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東南牆壁畫


“軍陣殺傷、房倒水淹、九流百家、女官道士、比丘僧尼”等眾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西南牆壁畫


“自作橫死、疾病餓鬼、車輦身亡、冤枉苦死、孝子烈女”等眾


蔚縣暖泉華嚴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蔚縣暖泉華嚴寺


蔚縣有三座華嚴寺(上院在南馬莊,中院在蘇官堡),位於暖泉的是下華嚴寺。

下華嚴寺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重建於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大殿的木建構架是唐宋時期的舉折築法,屋頂由若干折線構成,舉折平緩,出簷深遠,斗拱碩大,結構舒朗。

殿內原有四米高的釋迦摩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佛像及大量的懸雕小佛像,在文革中損毀殆盡。

華嚴寺因長期作為暖泉糧庫,水陸殿內保留下了完整珍貴的水陸壁畫。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蔚縣暖泉鎮華嚴寺水陸壁畫


華嚴寺殿內保存有“水陸壁畫”,分上、中、下三堂。上堂為諸神、菩薩、五帝、天仙,中堂為天王、護法、龍王、閻王,下堂為烈士、貞女、孤魂、野鬼。

超度者和被超度者齊聚一堂,大約600位人物。請神拜仙,供養齋食,禮懺經文,使鬼神得以超脫,凡人心安理得。

這堂水陸畫有獨特之處,每組人物間用線框分割開,其中一人物持著幡,上面註明神仙或民眾的來路。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北牆繪製的十大明王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華嚴寺水陸壁畫(局部)


壁畫中繪的是《文武財神一切神位》。中國民間信仰文財神為比干和范蠡,武財神為趙公明和關雲長。畫中文財慈眉善目,武神威武莊嚴。


山西繁峙縣公主寺


公主寺位於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共有各種建築物33間。除了大雄殿的塑像和水陸壁畫價值連城,老爺廟(關聖殿)保存完好的整堂文物和壁畫也尤為珍貴。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山西繁峙縣公主寺水陸壁畫


大雄殿內供奉著三世佛彩塑,中間釋迦摩尼,右邊阿彌陀佛,左邊藥師佛。

彩塑絢麗光彩,使用拔金點翠的手法更顯明代高超的工藝,佛像保存的完好無損,在國內已經極為罕見了。

古代各朝的塑像都有著獨自的風格,北魏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華貴,兩宋的典雅端莊,到了明、清,逐漸走向了世俗平凡,今日新塑的佛像已經無言表述了。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大雄殿內保存有明代的水陸壁畫,為我國現存最為精彩的古壁畫之一,也是我所見到藝術性最高的水陸壁畫。

壁畫總面積98.99平方米,共480多位人物。全殿畫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儒、釋、道三教一體的水陸畫。

高約2米,光明普照的盧舍那佛位於東壁的中間位置。形態各異的各路神仙分佈五層,整體佈局對稱統一,構圖嚴謹層次分明。

東壁整體佈局如下圖。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四大天王眾和東嶽、南嶽、中嶽眾神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圖位於盧舍那佛右下側第一排。天王右手持金色權杖,左手拈起一粒似蓮子之物。緊隨其後是一男一女的侍從。女侍從雙手捧著紅盤,身體微微前傾,以便天王可以輕易的用左手拿到,這種動勢給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間。男侍從雙手打傘蓋,白色的飄帶隨風而動,頓時有輕風習習拂過的感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東南壁的《客死他鄉眾》圖


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壁畫中的民眾形象和生活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寥寥幾筆,將人物的心態體現的淋漓盡致。持幡回頭的孩子,雖然沒畫眼睛,但是回眸關注之情躍然圖上。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往生的男女眾”,形態惟妙惟肖,給人以美的感受。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軍茶利明王阿彌陀佛


軍茶利明王是中國民間小說中的人物陳塘關李靖的大兒子金吒的原型,三頭六臂,能降魔息災,驅除病障。


山西渾源縣永安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渾源縣永安禪寺


永安禪寺始建於金代,後毀於火災。元初,渾源州都元帥高定父子進行了復建。元延佑二年(1315),高定之孫高璞捐資在寺內修建了傳法正宗殿,其他建築均為明清遺構。2001年定為第五批全國文保。

禪寺又稱為叢林、禪宗寺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道場。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存有水陸壁畫的傳法正宗殿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十大明王》和《水陸法會》圖


渾源永安寺的十大明王像和渾源荊莊大雲寺、蔚縣重泰寺的明王像比較類似。

據《天地冥陽水陸儀文》記,十大明王為佛、菩薩變現的忿怒身。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傳法正宗殿內的《水陸法會》局部


山西陽高縣雲林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山西陽高縣雲林寺


雲林寺坐落在陽高縣城內西門的南側,俗稱西大寺。寺院建於明代,清光緒宣統年間修葺擴建,該寺的價值在於主殿的塑像和三面牆的水陸壁畫保存完好。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雲林寺大殿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陽高雲林寺脅侍菩薩和十八羅漢像,牆壁繪有《水陸法會圖》。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羅漢和《水陸法會圖》


山西大同市法華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法華寺修復的《佛會圖》(水陸壁畫)


大同法華寺的《佛會圖》(水陸壁畫)雖然是新繪製的,但是體現了現代最高的製作水準。

受大同市政府邀請,從2008年起,中央美術學院組建了壁畫復建團隊。參與繪製人員有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研究生,這是從古至今學歷最高的一批壁畫工匠。他們先後調研、設計、繪製了大同關帝廟、法華寺、文廟、純陽宮、文昌帝君廟等古蹟的壁畫。

從華嚴寺繪製的壁畫可以看出,團隊嚴格的按照了古代壁畫的最高標準,選用的是礦物質顏料,畫面顏色鮮豔,不易變色。大量的瀝粉貼金用純金箔製作,顯得富麗堂皇。

當下,只要簡單一些,善良一些,沉下心認真做事,離成功就近了。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往古孝子順孫眾》


石家莊市毗盧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石家莊市毗盧寺


毗盧寺位於石家莊市中心西北12公里。寺院初建於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寺內毗盧殿的《水陸壁畫》是我國四大精品壁畫之一,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北京法華寺《帝釋梵天圖》、山西芮城永樂宮《朝元圖》共同馳名中外。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玉皇大帝、金剛等眾


毗盧殿為寺內正殿,元末明初重建,前後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又稱五花八角殿,殿內供奉泥塑毗盧佛一尊,旁有明代石佛二尊,佛座臺下有唐代八尊羅漢石雕像。

殿內四面牆上的宗教壁畫有三大特點:一、佛、道、儒三教合一,508位神祗人物栩栩如生,二,繪畫技巧精湛,線條類型豐富多變,三、運用了瀝粉貼金技法,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立體感。

中國古代的宮室、殿宇、寺廟、道觀的牆上幾乎都繪製有壁畫。

造畫的牆壁先用粗泥打底,稍幹後,再用竹蔑刮毛,以摻入麻、棉的細泥蓋平,以上用泥五重,厚一分五釐,後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

供繪製壁畫的牆面做好之後,還要塗刷含有膠的白堊土一層,再刷礬水,在此基礎上作畫繪製。

先將所繪壁畫的內容畫在粉本上,依畫線用錐子鑽出小孔後為“譜子”,平鋪到牆面,以裝有色粉的小布袋拓印牆面,後用木炭條勾出輪廓,最後描稿上色。

為追求輝煌及立體感,人物的冠飾供器幡蓋等處,採用了瀝粉貼金的工藝。

1977年,摩尼殿落架對這些壁畫進行了揭取和修復,在牆磚上發現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題記,故而殿中的壁畫皆於明代繪製,也算時代的珍品。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往古宮人女官》、《往古賢婦烈女》、《五湖百川等眾》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曠野大將等眾》、《四凟龍神等眾》


流動的水陸壁畫


2018年12月27日,我專程去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參觀《移動的壁畫—甘肅河西水陸畫展》,進一步加深了對水陸畫的瞭解。

甘肅河西地區的整堂水陸畫以單幅畫軸組成,被稱作“可移動的壁畫”。這些畫作雖然創作在明清時期,但是佛、神、菩薩、天王、金剛等形象卻和敦煌唐宋時期的壁畫風格十分相似,因為敦煌畫師流落到民間,所有的繪畫粉本是代代相傳的。

這些藝術精品無論從數量、規模、內涵和研究價值,在國內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文殊菩薩(明代)

文殊菩薩騎於獅上,服飾華麗,神態安詳,線條流暢,色彩斑斕。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多寶佛


《法華經》中之佛名,此佛為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又稱多寶如來佛。上部左右繪有六祖佛(毗婆屍,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舍佛,迦葉佛)。下部左右繪有官民眾生十九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多寶佛畫的右下部繪有“信弟子吳起龍、吳起成、吳起雲,延男信官吳鑑”題榜,清楚地表明瞭出資作畫的供養人。

中國被忽視的民間藝術瑰寶,與敦煌壁畫一脈相承

三官四聖圖


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四聖(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生保德真君、真武靈應真君)。

總而言之,水陸畫不能簡單地歸為封建迷信,也不僅只是反映個人的悲觀沉浮,水陸畫是揚善抑惡,淨化心靈的教化書,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些年,各地初步恢復了水陸法會道場。“善惡報應”的理念正在逐漸恢復。其實,宗教是我國傳統精神文化之一,其中蘊含著深層的思想文明。

只要心存敬畏之心,孝順父母,謙遜禮讓,修身誠信,,則可齊家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