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文人雅士与虱子的“缘分”

虱子,是令人讨厌的动物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个时段,却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东西。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以一种独有的叛逆和创造力,融合多种宗教,在动荡社会中勇敢的呈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创造出自由洒脱的行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们表现得自由奔放。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古代时期,一个人的风度仪表,自汉朝末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个人的社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志。文人士子们注重仪容仪表,并且尤其关注这一点。但在魏晋时期却是传统文化中的异数,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名士风度”,具体表现为脏、懒、狂、怪,统而言之,做到这些就是不俗,就是与众不同的体现。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身体肮脏、不洗澡、不换衣物,自然招来虱子、跳蚤,当然“与众不同”了。因此,虱子成为这个时期文人身上特有的“宠物”。“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其著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得意洋洋地说道:“性复多虱,把搔不已”。当时的大将军恒温见谋士王猛,王猛一边谈论当时的天下大势,一边扪虱侃侃而言,眼中似乎并不把身上长出虱子当做丑事,这就是有名的扪虱而谈(《晋书˙王猛传》)。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虽然放浪形骸被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尊为重要时尚,但人们对于风流雅致的追求仍是主题。扪虱而谈不仅在魏晋时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风度,随着名士风度在文人雅士中间流行,虱子也伴随着时光的荏苒而受到文人们的青睐。高雅之士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不同与不俗,就要先声明自己的身上有虱子。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北宋年间的宰相王安石,就在几首创作的诗歌中提到了火烧虱子的快乐。比如“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还”,就是描写他生活的悠闲状态。面对青山,不时得从身上摸出几只虱子来,黄鸟叼着书回来,这生活过得多么惬意,只是这种行为只可与君子语,不可与俗人言罢了。宋朝的陈善有一部著名的诗话叫《扪虱新话》。从书名可以想象,他也把自己比喻为魏晋时期的名士了吧。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扪虱还被认为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宋朝的著名诗人苏轼曾写诗道:“闻道骑鲸游汉漫,忆尝扪虱话当年。”清代著名史学、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说过,春天太阳出来时脱掉棉袄,一一摸出里面的虱子,“叭”的一声掐掉,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乐事。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到了唐宋时期,虱子与文人雅士的名士风度结成了一种固有得互相互联系。“扪虱而谈”、“扪虱倾谈”几乎成了描写名士风度的专门术语。人们曾怀疑过魏晋以后的“扪虱”只是为了在心灵上追寻古代文士的高雅,而并不是身上真正的有虱子。后来大谈“扪虱”的文人雅士们,大多数都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沐浴和更衣一回,如果身上真得有虱子的话,周围的人们又怎会容忍他们的肮脏呢?说明这些文人是有意以“扪虱”来显示自己的脱俗与高雅。

有种动物令人讨厌,可在魏晋时期,却被高雅的文人养在身上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抓住虱子的动作。鲁迅先生也说过魏晋时期的扪虱而谈是当时文人的美谈。新时代,人们追求和向往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文明与整洁的仪容仪表给人印象有佳,切莫说是文人雅士,就是一般人身上有了虱子也会遭到大家的嫌弃。因此,古代文人的扪虱而谈终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节点,人们追求干净、整洁和彬彬有礼的仪态才是经久不衰的社会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