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歷史人物之——普賢菩薩(四大菩薩之三)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小編今天來帶領大家來看看普賢菩薩的由來,及其歷史地位。

閒話歷史人物之——普賢菩薩(四大菩薩之三)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閒話歷史人物之——普賢菩薩(四大菩薩之三)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及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以此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同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關於普賢的身世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普賢是諸佛之子。《華嚴經》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

第二,阿彌陀佛的第八子。《第二菩薩經跡》和《悲華經》皆稱:

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化佛號寶藏如來。時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本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把釋迦佛、彌陀佛的四位脅侍,說成是親兄弟,都是彌陀的兒子,雖說一家人顯得親熱,但部使人感到有“任人唯親”之嫌。

第三,是妙莊王的二女兒。《小乘經》說;“妙莊王三女,長文殊,次普賢,次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的說法。

第四,將來成佛。據《悲華經》說,在無量劫的刪提嵐世界,其主宰寶藏如來賜給無諍念王第八子泯圖名字為“普賢”,併為其授記曰:

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恆河沙等僧祗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如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就是說,在無量長的時間之後,在無量遠的地方,普賢將成為智剛吼自在相如來。佛教理論中對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的的深刻認識,是其高明之處。

與文殊一樣,“普賢身不可思議”(《華嚴經·清涼疏》)。照佛教說法,佛或菩薩是沒有什麼性別之分的。唐以前普賢多為男身女相,宋以後多為女身女相。《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說,佛為心作,佛便是心。佛、菩薩本由心生,自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說法,對佛、菩薩的來歷(除了歷史人物釋迦牟尼以外)根本不必也不可能有一種統一固定的的說法。佛門中一些最重要的佛菩薩,是抽象的佛教教理及教義的人格化和形象化。

普賢坐騎為六牙白象,但大自然中並沒有什麼六牙白象。佛教的六牙白象原為菩薩所化,以表威靈。《普曜經》說;“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普賢所乘六牙白象,是表其大慈力的。《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曰:“六牙表六度(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止觀》卷二謂:“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所以普賢所騎象,與自然界的象完全不同,也是一種象徵。

閒話歷史人物之——普賢菩薩(四大菩薩之三)

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左脅侍,脅侍的意思就是修行達到最高層次的菩薩。他在四大菩薩中的地位僅次於觀音菩薩,是如來最倚重的肱骨之侍從。普賢菩薩手持法器是玉如意,玉如意是降吉祥與凡間,並沒有很強的威力。所以,普賢菩薩多以幸運多災難,自身實力真的很一般。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如來的母坐騎,如來把六牙白象賜予普賢菩薩,可見如來對普賢菩薩的重視。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