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公元1789年秋,正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年,這一年初,清政府正式在西藏設站定界,這一年六月,還訂立了禁約回民章程,十一月又冊封了安南國王,可以說,這一年清政府取得了不少政績,這一年,高宗弘曆已經79歲了,在這兩年,為了慶祝皇帝八十大壽,國家要舉行很多的活動,其中,特開恩科就是其中一項,恩科一開,又有多少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劉鳳誥

無數讀書人,讀書讀到鬍子花白,都沒有混到一個功名。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能夠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考中舉人、進士後,獲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1789年秋,恩科放榜,位於北京的江西會館沸騰了,因為平時其貌不揚還有眼疾的萍鄉人劉鳳誥中得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及第,這對一幫以讀書登科為終身目標的人來說,這其中夾雜著多少的羨慕與妒忌,劉鳳誥的老師將元益老學政和翰林院副總裁彭元瑞則撫須笑而不語,心想,總算沒有白栽培這小子這麼多年,沒讓我失望。。。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劉鳳誥

是接下來,按照慣例,授翰林院編修,編修,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職業啊!翰林的分配有三種。第一種分配到皇帝身邊,入值南書房,或擔任侍讀、侍講之類官職,青雲直上,指日可待。第二種是分配到外地當學政,或主考鄉試,收一批門生、弟子,必然好處多多。第三種就是分配到部院當一名正六品的主事,上不著天,也下不著地,既沒有實權,也掙不到錢,只能在京師裡苦熬。這三種分配中,第一種最好,第二種稍差,第三種最壞。劉鳳誥運氣不錯啊,進翰林院第二年即五十六年就考上了二等,獲得額外提拔侍讀學士了,青雲直上,指日可待。

這裡有必要說說翰林院是幹啥的,清因明制,設翰林院。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而與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較多接近機會,多蒙優待厚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翰林院制度不始於清代而以清代為最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兀,規模最為壯觀,是集歷代大成的產物。

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劉鳳誥

官場良好的基礎是打下了,那這三年劉鳳誥主要做了什麼工作呢?主要就是修《實錄》,《實錄》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清實錄》是清代歷朝官修史料的彙編,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及自然現象等眾多方面,是研究清代歷史必須憑藉的重要文獻。《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四千四百八十四卷,主要是選錄各時期上諭和奏疏,皇帝的起居、婚喪、祭祀,巡幸等活動亦多載入,就是清朝的官修大百科全書。

辛辛苦苦修了三年,修完就外放廣西學政,這可是實缺啊,從此,劉鳳誥開啟了火箭式的人生,關於劉鳳誥修的《清實錄-高宗實錄》篇,這其中所牽涉到的諸多故事,請參考本公眾號歷史推送消息或直接查閱劉鳳誥文化傳媒網。

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劉鳳誥

我在翰林修《實錄》——劉鳳誥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