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在我國經濟新常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互聯網+農業”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產業鏈中的供需矛盾日益顯現,傳統意義上的“小農”式生產結構已無法滿足農村電商規模化發展需要。如何從“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層面上建立創新生態系統,為鄉村創新系統注入持久的知識資源,強化支持鄉村創新的中介服務,重塑農村經濟市場秩序,實現農村電商集群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農村電商與集群創新生態系統

“農村電商集群”主要解決農村電商個體發展局限的問題,通過技術創新構建具有網絡化特徵的空間組織結構,將政策、市場、物流、信息流、人力流等,集聚成協同互動的技術創新“種群”,實現創新主體價值的延展。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2118個淘寶村,同年銷售額達到1200億元,帶動就業崗位2800萬個。同時全國各地出現大量“淘寶村”的聚集區,包括浙江遂昌地區、江蘇沙集地區、甘肅隴南地區、河北清河地區、浙江麗水地區等。“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是以生物學隱喻來揭示創新的系統範式。該系統被認為由多個創新主體(電商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服務機構、農村合作社、農企協會、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等)和創新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之間,通過多方面、跨組織、跨文化的網絡連接構建的非線性複雜社會系統。

(二)複雜科學管理

以複雜科學管理的視角分析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管理問題,實質是承認農村電子商務集群是農村地區多主體介入其中的社會層面上的複雜系統。將各方面資源按照某種方式相互整合,產生了系統整體具有而單個部分所不具有的屬性、特徵和行為。農村電商集群創新中,企業個體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大多數相關企業創新行為都鑲嵌在由集群內相關主體構成的複雜社會網絡中,網絡內各主體的行為及結果會受到複雜拓撲結構的影響。主體經濟利益的差異需要通過系統性協調。本文依據複雜科學管理來分析“遂昌模式”的集群生態圈的結構和要求,並對如何構建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展開分析。

二、“遂昌模式”的電商集群生態圈特性

(一)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現狀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由過去通過技術突破和成本創新的“融合—改造—創新”的個體式升級方式,轉為當前基於“互聯網+”的集群式協同發展。我國農村傳統電商的企業化、品牌化和專業化優勢,能為農村電商集群奠定堅實基礎。很多農村地區積極建設大數據平臺,通過整合相關資源、挖掘互聯網優勢,迅速提升消費者體驗,強化了消費渠道的建設,實現了傳統農村電商集群產業內部信息化融合。

“遂昌模式”源於農村小型家庭作坊式生產,以“家庭生產+線上銷售、小額訂單+線上銷售”為主要模式。以潘東明為代表的農村電商領頭人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與新興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積極摸索農村特色電子商務。通過鄰里示範、社交示範和網商協會平臺互動學習,進一步帶動生產商、原料供應商、服務商等多個主體(Agent)聚集,逐步形成了農村電商產業生態圈。

(二)“產業+服務”的電商集群生態圈組成與構架

產業生態圈是指為農村電商集群提供產業鏈環節所需服務而形成的生態群落。“遂昌模式”構造了服務生態圈+產業生態圈的雙生態圈,為農村電商集群提供完整的商業生態及附屬鏈條,並圍繞商業生態鏈條的各個環節提供支持和服務。具體內容包括整合生產信息資源、技術支持、銷售渠道、客戶資源、物流網絡等各類服務。

從宏觀系統角度分析,“遂昌模式”的電商集群產業生態圈通過集聚優勢和網絡優勢的雙重作用達到了組織結構整體最優,表現出強大競爭力。遂昌縣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理念,全面推動電商創新創業的發展。電子商務集群生態圈分為三大模塊,包括遂昌電商的服務商、供應商和網商。通過構建網絡通道將信息、知識和技術等資源優化整合配置,在優惠政策的推動下構建了“網商+供應商+電子綜合服務商+傳統產業”的全新農村電商集群產業生態圈。

從微觀結構角度分析,農村電商集群網絡由核心網絡、輔助網絡和外部網絡三個層次構成。核心網絡包括供應商、生產商和銷售商企業;輔助網絡包括由科研機構、地方政府、中介及金融機構之間構成的“橋樑”網絡。輔助網絡與核心網絡構成農村電商集群網絡的內網。外部網絡由外部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構成。通過互動為集群網絡內成員的創新提供各類新技術、人員、信息支持,從而有利於本地創新網絡的發展。生態圈內網絡節點的關係鏈,是信息、知識、技術、資本在傳遞和擴散過程中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增值的價值鏈(如圖1)。

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服務生態圈是通過整合各類服務,為農村電商提供價值增值而形成的生態群落。“遂昌模式”的電商集群服務生態圈分為3個模塊,包括農村信息化服務、電商創業服務、農產品電商服務。在農村信息化服務中,遂昌趕街農村電商服務平臺提供了多渠道的農村信息化服務和農產品電商服務。在電商創業服務中,遂網縣網店協會為創業者提供“信息共享、資源互補”的服務性公共平臺,通過獨創的“七統一”服務模式,以親情化的服務理念、低門檻准入條件、標準化的營運管理,實現農村電商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管理”的轉變。同時遂昌嚴格管控產品質量,建立了“四維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企業家協會、嘉言民生、郵政局和其他政府部門積極創新,共同參與對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形成農產品品控、質量標準化和流通溯源等體系。在健全冷鏈配送體系的同時,與順豐、申通、韻達等國內配送企業合作,實現了“江浙滬皖區域24小時配送到家”(如圖2)。

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三)開放的多要素功能網絡空間外圍層

農村電商集群生態圈外的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專業市場等,構成了外圍環境。構築外圍層的開放性多要素功能網絡空間,能夠為集群內成員提供各種新的技術、人員和信息支持,從而有利於本地創新發展。具體包括:協助供應商產品開發、搭建技術諮詢平臺、提供分銷平臺及綜合推廣服務、對接了提供融資服務的投資機構等。

三、“遂昌模式”電商集群生態圈的複雜科學管理分析

(一)“遂昌模式”電商集群生態圈的複雜性特徵

農村電商集群環境與系統信息的多元化和龐雜化,構成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的主要特徵(如表1)。複雜系統本質上是流動的、非中心化的,並隨著內部的相互作用不斷轉變。“遂昌模式”的電商集群生態圈是一個具有複雜性、多元性和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其電商集群的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二)“遂昌模式”電商集群生態圈存在的問題

1. 農村電商企業集群生態圈產業層次低、協同創新失衡。“遂昌模式”的電商集群發展打破了農村傳統的熟人社會網絡,轉而演變為契約關係,農村電商在契約約束下形成新的上下游產業鏈,一段時間內實現農村電商“地理”上的集中,表現為“形聚而神散”。該過程難以建立企業之間在市場機制之外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動機制,企業之間缺乏配套協同。電商模式的高度可複製性,低端仿製品的企業之間產品和服務高度相似,導致同行之間嚴重的同質化競爭。

政府對農村電商集群的影響力需要加強。一方面,政府缺乏整體佈局和戰略規劃,導致電商大多缺乏與其他地區的協同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和中介對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缺乏有效支撐,忽視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結構,無法依據規律因地制宜制定集群發展規劃。

2. 農村電商集群生態圈發展空間有限,農村資源有待開發。目前“遂昌模式”集群式發展表現在規模擴張和電商人數的增長,並未實現企業或集團化經營。由傳統“小富即安”的生產模式和家族式經營模式發展起來的個體農村電商難以擴大生產。農村集群發展的空間受到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文化習俗、創業人才等多種因素制約,大多數農村電商只經營農副產品加工,缺乏對農副產品的創新開發。系統內部的網絡結構仍需要優化,協同創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優質優價”農產品電商優勢難以發揮,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3. 農村電商集群生態圈內部成員缺乏創新力,高素質電商人才短缺。“遂昌模式”的生態圈內部成員缺乏創新力。當前集群的發展僅依靠土地、政策、投資等硬件環境的建設來實現“間歇性”維持,生態圈內部成員之間缺乏協同學習和創新的行為。在網絡運營、技術支持、客服諮詢和美術加工方面無法滿足當前市場需求,最終導致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驅動力不足。當前遂昌的資源和生活條件,對人才的吸引和培養有限,農村電商高素質人才缺口較大。

四、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構建

(一)構建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意義

農村電商集群發展,需要通過複雜網絡獲取創新活動所需的信息、技術和服務,當內部群體獲得社會屬性,帶動生產商、原料供應商和服務商等多種產業聚集,各個主體之間形成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創新關係。當前由於農村電商企業自身資源與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以整合各類資源。

從功能角度分析,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需要集成資源匯聚機制、價值交換機制和平衡協調機制推動多主體要素間的交互作用,保障創新創業主體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幫助,提高創新創業效率。

從動態視角分析,農村電商集群產生的最大效應是多主體協同創新,表現為一種持續、動態、自組織的平衡。這就要求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時,需要圍繞創新過程提供多種要素,使之與不同創新過程動態匹配。

(二)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當前在國家鼓勵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宏觀環境下,為促進創業發展,各地政府紛紛提出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創新生態系統的本質是追求卓越,主要由科技人才、科研機構、風險資本、基礎研究項目、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構成。

農村電商產業集群創新生態系統在某一具有區位優勢的區域中,以農村電商主導產業為中心,集聚大量聯繫密切的創新組織以及相關支撐環境要素。圍繞企業資源、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來構建內部結構,通過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持續不斷地促進組織創新、知識創新、制度創新,形成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網絡系統(如圖3)。政府的作用是建立和維護這些生態,企業數量是農村電商集群產業的基本單元,專業人才是農村電商集群產業發展的源動力,金融機構的投資是集群發展的“血液”。

金 勇 王 柯:複雜科學管理視角下的農村電商集群生態系統研究

(三)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複雜科學管理分析

環境層是指集群創新發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創新文化、創新技術、集群基礎設施、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集群基礎設施又包括遂昌電商所在區域的交通、能源、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政策環境包括創業支持政策、基礎設施供給和使用政策、人才引進政策、投融資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集群創新文化包括崇尚創新、激勵創新、保障創新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和社會環境等集合體。

主體層是指集群創新環境下的不同組織,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社、農企協會和中介機構等。集群中各主體的能動作用是集群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據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角色劃分,核心企業是集群創新活動的直接行為主體;政府機構是集群創新環境的營造者和創新活動的推動者;高校及科研院所是集群創新活動的動力源;各類中介機構和諮詢機構為集群創新活動提供各類專業服務;物流、金融機構、電商運營服務是集群創新活動的潤滑劑。

模式層中的3類模式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生產模式創新包括通過信息化促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需開發新的物聯網應用、保鮮技術和配送模式。商業模式創新是指農村電商集群和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包括在全國各地出現各具特色的農村電商集群發展模式的“淘寶村”。將當地電商集群模式與網商平臺進行融合,又可構建“互聯網+農業”的創新商業模式,如四川涼山州的“合作社+企業+網商”模式。金融模式創新是指加大資金產業規模,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支撐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當前情況下需要轉變傳統融資模式,擴大農村融資來源。通過創新已有金融模式,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引入多元化新型農村融資模式。如“政府擔保”“農村抵押融資”“農戶農業互助保險”等多種新型農村融資模式,滿足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

(四)協同創新機制的流程

農村電商企業創新方式,由過去的“單兵作戰”逐步演變為當前“集群互動”的協同創新模式。創新的非線性、異質性主體和網絡結構特點決定了農村電商集群需要進行協同創新,協同創新主體之間互聯構成複雜網絡結構,使得農村電商集群創新處於混沌性邊緣,獲得複雜網絡作用下的“湧現”。農村電商間的協同創新能有效驅動各種信息、技術和人才流動,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克服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缺陷,帶來創新效率的提高。協同創新機制的結構主要由政策激勵、制度保障和知識成果所有權激勵組成。

五、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發展的策略

(一)環境層創新發展策略

從長遠角度來看,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需要重視建設農產品銷售體系和解決農村電商消費問題這兩個環節。在建設農產品銷售系統過程中,需要突破區域和產業的侷限,以大數據為基礎,構築開放多要素功能網絡空間,對大數據進行收集、挖掘與應用,推動電商生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在解決農村電商消費問題的過程中,促進系統成員的多樣性和協同進化,搭建投融資、政策、服務、人力資源及技術研發的創新平臺,聚集能為電商企業創新提供知識、技術、資金及服務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協作創新群體等多種主體,同時對接提供融資服務的多種投資機構。可以通過平臺徵求意見和反饋、發佈創業項目、組建人才團隊、獲取項目技術服務以及進行項目資金眾籌。

(二)主體層創新發展策略

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要保持長期穩定發展,需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雙輪驅動,“有為政府”消除創新生態系統的功能障礙,包括強調的維護競爭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投資與基礎學科的研究和創新創業過程。政府要繼續加快交通、網絡、物流、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注意激勵機制的構建,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提供政府補貼或創新基金,構建良好的集群創新氛圍,規範電商市場健康運行,監督各級地方政府落實相關政策。

必須提高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合理佈局生態位,營造好的集群創新環境。通過豐富種群數量,提高整個群落的競爭力與創新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把創新驅動等同於農村電商企業“創造性破壞”,而應看到企業家精神的“創造性重組”,才是實現產學研融合進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動力。完善生態系統內部的服務體系、政策體系、技術體系等。增強系統成員的合作關係,推動合作企業的協同進化,營造協同進化的良好生態環境。培育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整合,以資本為紐帶,多元化培育龍頭企業,同時注重品牌和產品質量標準的建設,提高市場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三)模式層創新發展策略

農村電商集群創新生態系統模式層的構建,需要實現3種模式的創新。

生產模式的創新,需要圍繞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展開,同時對物流、加工和配送等專業性服務進行創新升級。政府要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協會要對新農戶進行培訓,同時宣傳與傳授網絡安全知識及防範措施,增強農戶對網絡安全的認識,合理引導農民將產品銷售與購買融入電商模式,使農村電商真正為農民服務。

商業模式的創新,結合“互聯網+”背景,集群內部各企業需要更新傳統觀念,積極探索創新電商服務模式,對現有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融合調整。促進集群企業由模仿創新向服務創新的轉變。企業需要根據市場需求波動不斷調整營銷計劃,從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避免陷入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金融模式的創新,政府和金融機構需要集成多元化創新資源,繼續加大對農村電商企業的投資力度。探索政府引導、無償資助、銀企結合、風險擔保;創業投資在貸款貼息、風險補助、擔保貸款、階段參股、跟進投資、投資保障等方面的金融投資方式。

農村電商的發展要抓住根源性障礙,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突破口,以發展帶動管理水平的提高,將新的創新生態系統與農村電商集群發展實際相結合,有效解決目前農村電商集群產業中出現的問題,實現我國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推動農村電商集群產業的發展從“適應新常態”到“引領新常態”。

(選自《決策與信息》2019年第3期,湖北新型智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