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經常看到一些推介功能遊戲的文章,會用上通關就成學霸,玩遊戲學會日語,微積分、幾何一玩就會,諸如此類的華麗辭藻。

忍不住想問一句,80後,你的輸入速度是在金山打字通上練的嗎?

90後、00後,你們在號稱打字通全球版的《紙境奇緣》上,練成了8國語言的打字冒險嗎?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反正,我的手速是當年上手玩QQ的時候,為了應付同時來的三五個對話框練出來的,順便還把拼音複習了一遍。

尤其是我們湖南人視為苦難的前後鼻音,都最終在反覆輸錯後,被肌肉記憶了。

當然,如果在紙上寫,還是總錯。

打字和寫字的肌肉記憶還是不同步。

類似的,許多號稱能夠在遊戲中達成某種功能的,往往也最多是能形成一個起手式。

比如沙盒遊戲裡,DIY任何一種造型,在現實中想要達成,往往會發現不大現實。

倒是突然想起了一部名叫《空中蛇災》的老電影,很戲劇性的還原了遊戲的功能屬性。

片中客機駕駛員們全部因故“歇菜”,然後主角問乘客中可有人能駕駛。一個胖小夥最終奮勇而出,並以他2千小時的飛行時間,成功實現航班迫降。

你沒猜錯,他的飛行時間,都是在模擬空戰類遊戲裡積累的。

當然,這個你只能當戲說。人家飛行員平時也在公司“玩”飛行模擬器,那個遠比遊戲更加還原真實,還會搖擺的說,可不上天飛一把,誰敢說自己能飛。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由此,功能遊戲的真相和發展路徑似乎更為明晰——讓玩家都某個功能感興趣,從不可觸摸、沒條件觸摸或很少觸摸,變為通過遊戲的方式達成啟蒙。

在功能遊戲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似乎就是這麼個路徑。

國外某遊戲峰會曾公佈早前幾年獲獎的功能遊戲,統計數量超過百款,而最熱門的遊戲類型則分別是教育、職業技能(商業)以及醫療。

換言之,未必一定要扣上教育這頂大帽子,潛移默化會更好。

比如《王者榮耀》,初期的歷史亂入,到後來所謂“小學生玩家”,因為遊戲而知道了諸如東皇太一這種,大多數時候只是潛藏在《九歌》典籍中,很久沒人唸叨起的名字。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又如在《模擬城市》裡,不少玩家從“我想當市長”的這種簡單理想出發,發現原來城市規劃並不是簡單地切幾個豆腐塊,還需要考慮環保、排汙、交通、商業以及工農業的“排列組合”。

為了通關遊戲,也就對“市長”這個大多數人都不會達成的職業目標,有了基本的認識,或者說“理解”。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再進一步呢?功能遊戲所謂難以盈利和商業化的發展難點,其實本就不是一個難點。

與大眾而言,功能遊戲可以是一種帶有啟蒙意義,認知某個領域,建立對某種知識的興趣的中介。

比如英國BBC於2015年4月推出的新聞遊戲《Syrian Journey: Choose your own escape route》。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這款遊戲提供大量第一手真實故事、採訪、資料,用戶要基於這些信息做出選擇,並得到完全不同的故事結局。

但玩過之後,玩家依然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名新聞人,但卻可能從中瞭解酸甜苦辣,極少數人或許從此確立了職業追求。

就好像筆者小時候看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間接讓我選擇了新聞專業一樣。

當然還可以更寬泛和接觸面更大點,比如基於太空工程建造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推出的教育版。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據稱可以通過操作遊戲中的人物建造火箭、並將其送入太空軌道,學生可以掌握真實世界中的物理與工程知識。

通關這款遊戲,你就能成為學霸!

但原則上,都不是教學,而只是一種啟蒙或輔助強化。

更廣闊的則是工業級應用,那才是一個真正的藍海和盈利點,也是過往面向大眾的遊戲廠商所忽略的,下期繼續扒。

刊載於《人民郵電報》2019年3月1日《樂遊記》專欄228期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