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将消失!"净值型"产品投资指南,请收好

根据监管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以后,商业银行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 "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

为满足监管要求,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进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据统计,2018年商业银行共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4481只,同比增长278.78%。与此同时,"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正在逐步减少。未来,银行理财将是净值型产品的天下。

对投资者来说,何为理财产品净值化? 银行理财净值化,是利还是弊?如何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何为理财产品净值化?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财净值化其实就是投资结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收益分配方案正常化、合理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银行业开始理财净值化转型前,各家银行推出的都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比如说,张三花了5万元,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1年期、预期收益率5%的封闭式理财产品。

张三购买了理财产品以后,就只能呆呆地等着产品到期,然后收回本金和收益。在长达1年的投资周期内,他无法了解所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也不知道实际投资收益率能不能达到5%。产品到期后,张三除了知道本金和收益有没有到账,银行是不是按5%的预期收益率进行正常兑付外,其它的还是一概不知。

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6%,张三拿到的依然会是5%,中间1%的差价全部归了银行;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4%,银行为了维护声誉、避免投诉,还是会照样按5%进行兑付,中间1%的损失则由银行补贴。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刚性兑付"。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银行进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以前,理财产品的价值波动和最终投资收益情况是不公开、不透明的,银行几乎不会向投资者披露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

与此同时,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也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理财与存款有本质性区别,老百姓到银行存款,是把钱借给银行,老百姓与银行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银行接受投资者的委托,代其进行理财,投资者与银行之间是一种委托——受托关系。投资者承担风险并获取投资收益。银行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也可以按事先约定,在投资业绩优良时收取一定的业绩报酬。上面例子中的这款封闭式理财产品,当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5%时,超过的部分全由银行拿;低于5%时,不足的部分由银行补贴,这种类似存款的做法,本身就是不正常、不合理的。

而净值化将改变这一局面。假设李四花了5万元,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1年期、业绩比较基准为5%的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双方在理财合同中约定,当实际投资收益率(扣除固定管理费、托管费等)超过5%时,超出部分银行与投资者各拿一半。

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周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换句话说,同样在1年的投资周期内,李四将至少能看到52次理财产品的净值信息,相比于净值化转型以前的1次都看不到,无疑是更公开化、透明化了。

如果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6%,李四拿5.5%的收益,银行拿0.5%的业绩报酬。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是4.8%,李四就拿4.8%的收益,银行则只能拿固定管理费用,而没有业绩报酬了。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回归了理财业务的本质,比预期收益型产品更正常化、合理化了。

银行理财净值化,是利还是弊?

对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净值化,利远大于弊。

首先,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净值化意味着公开化、透明化,投资者购买了银行理财以后,能够及时了解理财产品价值波动以及最终投资收益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显示是有利于投资者的。

其次,银行理财净值化以后,投资者能够分享超额投资收益。上面第一个例子中,某银行发行了1年期、预期收益率5%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大家认为实际投资收益率是高于5%的可能性大,还是低于5%的可能性大呢?毫无疑问,肯定是高于5%的可能性大,因为银行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一般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净值化以前,投资者永远只能拿到5%的收益。而净值化以后,投资者就可以分享超额收益了。

大家可能会想,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达不到5%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会减少,但投资者因此也就知道这家银行的投资能力有限,下次可能就不会再买这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一方面,为了追求业绩报酬,银行会努力提升投资业绩。另一方面,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将使得投资能力强的银行脱颖而出,并使得投资能力弱的银行业务规模不断萎缩,甚至被淘汰出理财市场。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最终都将有利于投资者。

如果真要说净值化有什么弊端的话,那应该就是增加了投资者选择的难度。对于预期收益型产品,由于收益率是固定的,所以投资者很好做出选择。但"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收益率是浮动的,投资者会感觉不习惯,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接下来,我来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选购"净值型"理财产品?

下面,我从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 安全性

大家在判断一款理财产品的安全性时,首先可以看它的风险等级。按监管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评级结果,由低到高至少划分为一级至五级。三级以下都属于中低风险,四级风险较高,五级风险最高。

其次,大家可以看理财产品的类型。按监管要求,银行须将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并明确告知投资者。目前,银行发行的主要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普遍不高。如果你投资的是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或混合类理财产品,那么风险就比较高了。

第三,大家还可以看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和范围,换句话说就是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如果理财产品明确写明不投资股票,只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高信用等级的债券,那么它的安全性就比较高。

  • 收益性

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都是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用户实际获得的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那么,如何判断其收益性呢?

一是参考业绩比较基准。一般来说,净值型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会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的一个区间范围内,出入不会太大。有些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本身就是一个区间。

二是参考过去的投资业绩。有些银行除了公布产品净值外,还会公布理财产品的上日年化、上期年化、七日年化或近1月年化收益率等代表过去投资业绩的信息,大家也可以进行参考。

三是重点关注收益分配方案和费用高低。

如上图所示,投资者在赎回或到期时所获得的本金和收益,是在扣除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托管费、浮动管理费(即业绩报酬)之后的理财产品净值。

这就意味着,除了实际投资收益率以外,一款产品的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和托管费的高低,以及银行获得浮动管理费的条件和比例,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最终收益。还有一些理财产品,银行会收取认购费用、申购费用和赎回费用,这些费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投资收益。所以,大家在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时,要重点关注这些信息。

总的来说,大家在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时,可以参考业绩比较基准和过去的投资表现,并重点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优先选择那些费用低,银行获得浮动管理费的条件和比例较为合理的产品。

  • 流动性

除了安全性和收益性外,投资者还应关注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尽量选择现金流与自身资金使用计划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一是要看理财产品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如果是开放式的,多长时间开放一次;如果是封闭式的,封闭期有多长。二是要看理财产品是否支持转让。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推出了理财产品转让平台,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流动性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关注平台的活跃度和转让的成功率。如果购买理财产品后,能够以市场价格快速转让出去,那么流动性也就有了一定保证。

除了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外,大家在选择净值型产品时,还要了解一下购买门槛。目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起购金额已经从原先的5万元降到了1万元。

截至目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五家大型银行已先后获批设立理财子公司。按监管规定,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不设销售起点金额,不需要到网点进行面签,并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但是,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应该不会再发行预期收益型产品,净值型产品的普及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在净值化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理财产品净值化,并学会如何选择净值型产品。如果你有银行理财投资方面的问题,也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小钱说金融》,获取更多金融常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