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廈門華新路別墅區,始建於1957年,伴隨著鷹廈鐵路的通車,也帶回了南洋愛國華僑;為響應政策號召,他們紛紛回國再建家業。

為此,廈門特批了領地,供他們建立居所,這裡就是華新路。

此後的十餘年內,50餘幢華僑別墅先後建成,後又延伸至周邊路段,圍繞著中山公園,形成了市中心近百幢老別墅集中區。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這一段獨特的歷史,造就了今天城市最為寶貴的風貌遺產。

相對於鼓浪嶼來說,這處南洋遺風更為安靜閒適,多了些許人間煙火的氣息。

我和妻漫步在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迷你小鎮中,一切都很熟悉。

十七個月前,我們自己拍攝的婚紗照也曾在這裡取景。只是如今不再是二人世界,多了一個即將出世的小生命。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華新路地處海拔落差30m左右的坡地,別墅倚著坡度所建造,院子裡的樹蔭探到牆外,鬱鬱蔥蔥,揉碎了午後的陽光。

縱橫交錯的小徑四季開滿鮮花,石階的拐角又是筆直的下坡,隱秘的竹林裡藏著的旅舍……這一切,彷彿你正漫步在歐洲的某個小鎮上。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華新路緊鄰中山公園,一旁公園西路的落花大道,每年的秋天,洋紫荊都落滿地。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隨華僑們一起歸來的珍惜果木,更是生長成一片風景。

如參天的南洋杉,鱷梨,菠蘿蜜,雞蛋花,蓮霧,棕櫚樹,人心果,山茶花,非洲菊等,如果你恰好趕上花期與果期,那更是幸運至極。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這裡是文青的必經之地,更是婚紗攝影取景的聖地。漫步在這恰到好處的風景中,免不了有遊園驚夢的錯覺。

老別墅們要麼為華僑後人延襲居住,要麼被改造成新生活領地,比如西餐廳、紅酒館、私房菜、咖啡館、工作室、畫廊等。都有著各具風格的名字和氣質。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不在書店,火了大概有十年了吧。第一次來的時候是2011年。那時候這裡還是一個很隱蔽的存在,很多人在這裡看書、做筆記;後來到二樓需要消費,再後來消費滿100元才能上二樓。

現在只有人會關注店,沒有人會關注書,我們自己也一樣,書店成了一種買櫝還珠的存在;這大概就是時代在前進,人們的喜好也在發生變化,讓喜歡書的人繼續喜歡下去吧,就好比對命運的抗爭。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還有些已經看似荒廢了的庭院,它們的主人大抵是長居海外,偶爾才回來度假式地住上一陣子。他們是隱秘或者厭世的,不再提起他們祖輩的往事。

那紅磚或者花崗岩牆面寫滿了歲月的痕跡,深鎖的院門又似乎還沒有遇到知音一般欲說還休;只有那門口的銅牌,一些上了年歲的本地人,還記得起這裡泛黃的故事。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因為海外生活背景以及對故鄉的傾心,當年的華僑們在規劃自己的家園時,專門延請了具有海外背景的建築設計師進行建造,這點所有的海歸都大抵如此;而且每家每戶的建築風格均有不同,所以出現了法式, 瑞士,德式等風格的老別墅群。

從立柱,屋頂,開窗,陽臺等均有嚴格類型劃分,紅磚灰瓦,綠樹石牆,推門入內,更有驚豔的印尼地磚奪面而來;其中更有主人們當年直接從國外帶回的古董式傢俱及用品,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歷經六十年的沉澱,華新路漸漸成為一種多元生活相融的魅力磁場。但更難得的是,老城生活的步調,仍在這裡得以保持,傳統的小吃,傳統的文化,傳統的景點,傳統的居民,在這裡毫不費力的日復一日的復刻著。

早起聽鳥鳴,午間喝茶去,黃昏去散步,城市原生態的生活,其實從走入華新路的瞬間便開始了。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一隅芳華舊廈門,文藝徹骨華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