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打開電視機,熒屏上一片刀光劍影、鼓角箏鳴,《大旗英雄傳》《隋唐英雄傳》《少年張三丰》《蜀山戰紀》等等,看得人熱血沸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於是,我想起了中學時習武的一段經歷。

迷上武打片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部武打片火爆全國,那就是由李連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武打片。我還依稀記得那晚的情景。我們師生在校田地勞動到天黑後,剛一進村,就聽到有人嚷嚷:“大隊演電影,快去看啊!”我們幾個一聽,撒腿就往隊部跑。到那兒一看,嚯,滿院人,黑壓壓一片,擁擁擠擠。翹首南望,潔白的幕布已經掛上了,放映員正忙著“對光”呢。片刻功夫,電影就開演了。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電影《少林寺》劇照

電影放映過程中,偌大個隊部院子,黑壓壓千許人,愣是沒有一箇中途溜號或上廁所的,全被耳目一新的武打場面和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直到電影散場了,還有一些鄉親纏著放映員再放一遍。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覺得渾身熱血奔湧。那一晚,我是“武夢連連”,夢的全是武打的片段:忽而躍上峰巔,一個“側踹”,將賊人踢下懸崖;忽而一個“單掌開杯”,將一擎天之柱拍倒;忽而一個“雙峰貫耳”,將體壯如牛的大力士擊成齏粉!——我發現,自己真是迷上武打片了。

不單是我,屯中的青少年都迷上了武術,幹起活來總忘不了喊上幾嗓子“嗨嗨”,特別有氣勢!大家對武術簡直到了痴迷乃至崇拜的地步。走在村屯裡,常可以看見還光著腚的村童站著“馬步”,在場院裡“嗨嗨”地“運掌開杯”;在校園中,常可以看見幾名學生利用課間,在一起掄拳飛腿,較量一番。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上世紀80年代的習武少年

自學傳武功夫

源於對武術的渴望,有關武打方面的影視作品、連環畫、書籍都走俏起來,一時間,武術熱潮席捲神州。看了《神腿杜心武》和《陳真》,便覺得腿功是天下一等功夫,於是立刻練習“掃堂腿”“無影腳”;看了《海燈法師》,便覺得“二指禪”天下無敵,於是又用手指猛勁戳牆,疼得直掉眼淚;看了《射鵰英雄傳》,覺得郭靖的“降龍十八掌”乃古今武林絕學,遂又改練“降龍十八掌”,整天在倭瓜架下胡掄一通,功夫沒練成,倭瓜蛋兒倒打掉不少;看了《武松》,又覺得哨棒舞起來呼呼帶風,簡便易學,遂又改練哨棒;看了《隋唐演義》,覺得秦叔寶手裡的熟銅鐧耍得天衣無縫,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於是拋棒練鐧——用楊樹棍削成木鐧,一手一支,滿院子耍,也曾掄掉了滿地的倭瓜花,也曾掄掉了極其隱蔽的蜂窩,被激怒的馬蜂們蜇得一塌糊塗……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射鵰英雄傳》劇照

可是,習武的初衷不改,總覺得自己應該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一二,總想在武學方面有所造詣,總想像書中、電影裡的英雄們那樣,以蓋世的武功躥房越脊,行走如風,縱橫四海,笑傲江湖;甚至雄糾糾氣昂昂、飛龍走鳳地寫了三個大字“精氣神”,端端正正地貼在臥室的牆上……

後來,我又把家裡的一條粗麻大線的米口袋裝滿沙土,吊掛在棗樹上,天天對著這個簡易的“沙袋”練上十分鐘拳腳!此外,我還在屋後選了一棵碗口粗的小楊樹,作為我練“鐵砂掌”的道具。

軍用拳和基本功

“習武”使我信心大增,那個學期,我最為頭疼的世界地理和立體幾何都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成績,還在班裡排了個第二名!我的“武功”也大有長進,兩臂練得粗如蟒蛇,三四十斤重的一桶水,我舒展單臂,輕鬆拎起,倒進水缸。初二時,體育老師教我們“捕俘拳”。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軍營中的捕俘拳

這是一種軍用拳,招式很漂亮,出拳也很兇猛,只是被我們一班柔弱書生和花拳繡腿的女同學一演繹,竟成了一種滑稽的表演。體育老師氣衝霄漢:“回去都給我練基本功——跑步!”

於是,我每天晚上都要跑上四公里。幾天下來,竟打死也不跑了——腿肚子又酸又疼!父母見我每天魔魔怔怔地又舞又跳,生怕耽誤了學業,於是放學後便不准我出屋,讓我在家學習。

習武本色

坐在寫字檯前,我一邊背題,一邊不停地在紙上又塗又畫,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像“津門大俠”霍元甲一樣,發明一套千變萬化、無人能敵的“迷蹤拳”。當然,最終我沒能在武術領域學有所成,熱衷一陣子後,內心也就歸於平靜,全部身心又投入到學習中去了。

一個普通人的習武經歷,傳武到底給我啥?

習武人

“習武”那一段經歷儘管很荒唐、很可笑,但那也是青春期迷茫中一種遠大理想的彰顯。儘管我沒有成為杜心武第二、郭靖第三、霍元甲第四,但我真的很懷念那段經歷——不管咋說,透過稚嫩的身影和“嗨嗨”的吶喊聲,我清晰地讀到了青春的躁動和青春的風采,那種躁動和風采在歲月的打磨下,逐漸拼成了兩個字: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