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引發兩岸民眾熱議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引發兩岸民眾熱議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作者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之處甚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其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引發兩岸民眾熱議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築起中國書法的第一座豐碑,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而最能體現顏真卿“光輝燦爛”的藝術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此貼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震動著每位觀賞者,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祭侄文稿》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詩稿》一起,被人尊為天下三大行書】

此稿的書法風格亦影響了日本平安時期的書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於德宗二十年(804年)來唐取經,學習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他後來的成名書法作品《灌頂歷名》草稿,即有明顯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筆意。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引發兩岸民眾熱議

2011年1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名為“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的特展,《祭侄文稿》為其中展品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引發兩岸民眾熱議

2019年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祭侄文稿》為其中展品之一。

此次對外展出沒有明確規定對展品做有效的保護措施,這個確實讓人有點意外,《祭侄文稿》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書法作品了,它不僅記錄了一代名家的造詣,也記錄了盛唐所經歷的風雨飄搖。同時也承載著顏氏滿門忠烈奮勇抗敵保家衛國的赤誠之心。

對次網友們有何看法可在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