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化解公交尷尬與矛盾指南

文 / 河童


當地鐵里人擠人的時候,可能你會想一個問題:“眼睛該看向哪裡呢?”卻發現放哪裡都不太對。一不小心對上眼了,大家都給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打開手機看看微信什麼的,周圍的目光開始聚焦在你的手機屏幕上了,隱約覺得不太妥當。我們在一個充滿陌生人的小包廂,快透不過氣來了。

一個人擠地鐵,看電子小說。滑動翻頁。眼前忽然伸過來一隻手,biu地翻了回去:“等等,我還沒看完呢!” 如果地鐵裡的人能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能夠自動消除就好了。連連看也行啊,可以自由配對,解決一下個人問題。

(以上來自知乎“地鐵上有人盯著你手機看咋辦?”)


人多也就算了,但還有更多讓人不爽的事情,比如脫鞋、座椅後背壓到很低、吃味道超大的東西、用腳頂住前面的座位+抖腿……

身邊坐了個哥們兒脫了鞋。脫了就罷了,問題是味道有點微妙,我爸又是個嗅覺比較敏感的人……生化武器味兒越散越大,憋不住跟那哥們兒商量,說這位朋友能不能把鞋穿上?哥們兒絲毫不自知,說:“怎麼了?脫鞋舒服。”爸閉了閉眼睛,說這裡空氣不流通啊。 那哥們兒反應過來別人說他腳臭,做了件驚人的事情——大庭廣眾之下他把鼻子湊到腳上聞了聞,又拎鞋聞了聞,一臉莫名:“不臭啊?”爸此刻已瀕臨崩潰,勸他還是穿上的好,結果——那哥們兒直接把鞋懟到了爸鼻子底下,大義凜然跟爸說:“你聞聞啊?不臭啊!”

(以上摘自知乎“你在飛機上都遇見過什麼樣的「奇葩」乘客?”)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旅客非社交行為(Nonsocial transient behaviour)”


旅客非社交行為是一種暫時性的非社交行為。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艾斯特·金(Esther Kim)用兩年時間一邊旅行一邊觀察Greyhound巴士的乘客,記錄人際關係行為並偶爾參與自然對話。典型的旅客非社交行為主要是——裝忙:

  • 看手機
  • 整理包包
  • 假裝睡著了
  • 凝視窗外發呆
  • 乾脆倒頭就睡
  • 在身旁放一個大包占位
  • 避免與(剛上車)的乘客有眼神交集
  • 擺出一副“別吵我”、“討厭被看”的樣子
  • 戴耳機聽音樂看窗外,假裝沒看到、聽到其他人
  • 把自己的大衣放在空位上,讓這位子看起來像已經有人坐了


金髮現了“社會脫離”的規則。在一個共享的空間,我們不希望被人打擾,保持安全感。在這樣的空間中,人們表現出非社會的短暫行為。對潛在危險的恐懼、身體疲憊以及在沒有隱私的小空間中的限制,會導致人們積極地“脫離社會”。

短暫的反社會行為可能源於長期共享小型公共空間的失控感。在狹窄的公共空間維持心理秩序,通常的方法是我們假裝別人不存在,特意製造每個人的“小泡泡”,以顯示對其他人的尊重。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邊界的打破讓我們渾身不自在

“公交的高峰期,是暴力地拉近人之間距離的一種奇妙方式。”一般人不想坐在一個瘋狂的人,一個胖子,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尤其一個有臭味的人旁邊。人們也不想坐在那些煲電話粥的人旁邊。避開其他人實際上需要相當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等密閉空間。

我們有一種默認的規則:最好不要隨意走進別人的界限,也不讓別人隨意進入我們的界限。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曾將這類行為稱為“禮貌性疏忽(Civil inattention)”。戈夫曼的術語涵蓋了短暫的互動,例如在地鐵上共處幾個站或在城市人行道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以“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為例,當公車上還有其他空位,就不應該坐在陌生人旁邊,不然你就會被當成是個怪人;如果乘客越來越多,空位慢慢變少,乘客就會開始避免剛上車的人坐到身旁。然而,要避免進入別人的邊界不那麼簡單,尤其在有限、封閉的空間——比如公交高峰期。這時候,每個人的舒適距離會被壓縮,私人空間被打破,不再受控,部分人可能會因此作出維護自己邊界的非社會行為。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在擁擠的車廂渾身不自在?


怎麼化解邊界打破帶來的尷尬?

根據自己的情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你是外向者、內向者還是混合的類型?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邊界也是不同的。
  • 什麼是人們喜歡的行為?
  • 你是否有取悅別人的傾向?
  • 再次審視你的價值觀——什麼是你的原則和底線?
  • 反思哪些邊界在起作用,哪些邊界需要重設?


化解邊界被打破後的負面情緒:

  • 理解別人保護邊界的行動,減少抱怨。
  • 想想如何讓憤怒成為你需要邊界的警告,或考慮有沒有其他信號,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讓別人知道他們踩到了你的邊界。
  • 管理因生活和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恐懼。
  • 提高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如果對方尊重你的邊界,如何表達感謝?——互動可以加深自我和他人的關係。


邊界感是一種尊重。理解邊界、設立邊界、意識到別人的邊界,能夠有效減少公交上的尷尬。邊界感不只是排隊的那條黃線,也不只是保護別人的隱私,它還是人與人交往時的善良、留有餘地與最需要的尊重。

—— 今日作者 ——

河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