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戰神”系列對於PlayStation系列主機來說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曾經是PS2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方第三人稱動作遊戲之一,身為獨佔作品有力推動了PS2的普及,成功塑造出奎託斯這位始終被宿命所困的光頭硬漢形象。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靠《戰神》與《戰神2》兩部作品打出名氣之後,SCE自然而然地開始品牌擴展計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能這款發售於2008年3月4日的PSP遊戲《戰神:奧林匹斯之鏈(God of War: Chains of Olympus)》是該系列首款外傳性質的遊戲,但真要按發售時間排序的話,其實在它之前還有一款JAVA系統的手機遊戲《戰神:背叛》,當然在這裡略過不表。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標誌性的標題畫面

“奧林匹斯之鏈”的具體開發工作主要由Ready At Dawn工作室完成,系列締造者Santa Monica工作室只提供素材等方面的建議和幫助。這是Ready At Dawn集PSP版《達克斯特》之後第二次與SCE合作開發遊戲,性質也差不多,同樣是為知名遊戲品牌的掌機版本代工,說明其開發實力還是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順帶一提,PS4主機發售初期的重要第一方作品《教團:1886》的開發商也是這家公司。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多邊形雖少,但動態非常真實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作為首款登陸PSP的系列作品,“奧林匹斯之鏈”給人的第一印象畫面品質達到了堪稱驚人的程度,不僅有傳統的大魄力場景,而且包括武器花紋、面部細節的處理也十分到位,雖說與PS2版本無法相提並論,畢竟多邊形數量以及UMD光盤的容量等客觀限制還是存在的,但就“超越同平臺絕大多數遊戲”這一特質的來說,卻與PS2版的兩款戰神一脈相承。遊戲在正式發售前曾上線了一個試玩版本,玩家對其評價相當高,也打消了不少人對PSP的性能是否能夠對“戰神”的高品質畫面效果提供支持的顧慮。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在具體的操作方面遊戲改動不大,還是那套□與△的組合按鍵,針對特定敵人或特定場景的QTE系統也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沒有什麼創新可言,但PS2版的鏡頭語言和獨特的手感還是還原得比較到位,能在掌機上做到這一點十分令人欣慰。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故事中甚至出現了要奎爺選擇女兒還是神力的情節

遊戲的故事其實在《戰神》與《戰神2》之間,發生在奎託斯為眾神效力的那段時間裡,同樣是一個與反派神明為敵拯救世界的俗套故事,各種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穿插其中,整體水準與PS2版保持一致,但僅僅只有約5、6個小時的遊戲流程還是遭到了不少人的詬病。

遊戲史上的今天:PSP上的弒神者《戰神 奧林匹斯之鏈》

但總的來講這部作品整體品質還是獲得了外界的認可,在遊戲媒體上的平均分達到9分以上,有人甚至稱其為PSP遊戲的里程碑,在圖像技術方面為其他PSP遊戲樹立了榜樣。當然,受硬件限制,遊戲內容也許不是那麼豐富,但在幾個小時的體驗時間裡還是能帶給玩家 優越的遊戲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