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亨李嘉誠發家史(三)

香港大亨李嘉誠發家史(三)

長江塑料廠的興旺,不久就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專門跑來偷偷拍了長江廠那間破廠房的照片,並把它登在報紙上,宣傳說,長江廠就是這麼個破爛樣,怎麼可能生產出好東西來呢?然而那幫人卻沒想到,這反而幫了李嘉誠的忙,使長江塑料廠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不少本來並不經銷長江廠產品的代理商,跑來考察過後,一致認為這個小廠廠房雖舊,但組織得力,生產合乎規範,產品質量信得過,可以同他們做生意。結果長江廠的訂貨單大大增加。更讓李嘉誠驚喜的是,有一些外國商人也聞訊跑來了。從這些商人口中,李嘉誠得到了一個黃金般的信息,就是歐洲人最喜歡塑料花。蘇聯人掃墓不用紙花或鮮花,而用塑料花,表示生命雖已結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質、精神是長青的;北歐人則喜歡用塑料花裝飾庭院、房間。此外他還了解到美洲人連汽車上和工作場所也會掛一些塑料花。於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長江塑料廠大量生產塑料花,銷往歐美市場,工廠的年利潤也猛增到上千萬港幣。

香港大亨李嘉誠發家史(三)

古語說“三十而立”,30歲的李嘉誠已經成了老少皆知的“塑料花大王”。短短十年時間,他就從一個茶樓跑堂成為千萬富翁。

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誠卻敏銳地察覺到,由於塑膠行業高利潤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塑膠行業,這就勢必導致激烈的競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於是,他決心開拓另一片天地。

香港大亨李嘉誠發家史(三)

這一次他找到的是房地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