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創業,你是不是有病啊?

一到度假季,大家最恨的就是,自己苦逼加班時,朋友圈的幾路創業大神,卻曬出馬爾代夫的海天一色或是在瑞士阿爾卑斯滑雪,於是心裡被虐了千百遍,不禁慨嘆:“這才是美麗人生,明天我也去創業!”

想要辭職創業的理由很多,比如領導不和,升遷無望,薪水不漲等。似乎一辭職,就立馬擺脫打工者身份,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老闆。

那種從頭到腳,從內而外的酸爽感覺,有如初戀般,揮之不去......

創業,真的如此美妙,如此悠閒,如此灑脫嗎?

創業,就能解決目前在職場上面臨的所有問題,跳出職場困境,從此進入一個自由自在的世界嗎?

顯然不是,創業和打工,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創業的生活,甚至和你想象的截然相反。

難怪身邊有個95後小朋友說要去創業時,一個負責創投的朋友忍不住說:“要去創業,你是不是有病啊,創業,就不是人乾的活!”

沒搞清創業和打工二者之間的差異,貿然辭職創業,恐怕不僅不會實現自由人生的夢想,反而會令你陷入失望和窘境,因為你可能分分鐘就面臨吃不上面包的生存問題。

1

創業,嚴苛的時間管理


沒錯,創業後,所有的時間都由自己來支配,你當然可以一覺睡到九點鐘,也可以天天看電影,月月去旅行,但是如果真的這麼做了,誰為你的“瀟灑”買單?誰為你的創業項目負責?

創業拼的是速度,一定要比別人跑得快,在機會面前,不斷打磨產品,注重用戶體驗和反饋,從而繼續升級迭代,實現快速積累和創新。所以,創業者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提高速度和加強創新上,而不是瀟灑走一回。

速度一旦跟不上,在市場競爭瞬息萬變的今天,一種模式很容易被快速複製,從而被競爭對手趕超,搶佔先機。到時你只能瞪著一雙氣憤又無奈的雙眼,輸掉一切。你以為的創業自由,就是揮霍時間和享受生活,而這絕不是創業者的真實狀態。就算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商業大佬,看看他每天的時間安排和行程表,你就知道自己上述想法有多幼稚了。

網上曾披露首富王健林一天的行程,讓多少人被虐完後,閉嘴悄悄埋頭搬磚去了,曬圖大家感受下:

要去創業,你是不是有病啊?


首富的時間安排都如此緊湊,更何況處於創業期的年輕人,還有什麼資格談享受,談自由?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認識的創業者,根本沒有加班和週末的概念,有投資人說:一個朝九晚五的創業團隊,是註定要失敗的!


2

創業,全身心的投入


除了對時間管理極為嚴苛,創業更需要全身心投入,具有高度自律和抗壓能力。創了業,你就是老闆,老闆就是你。沒人盯著你,對你做業績評估,也沒人看你的工作量是否飽滿,是否在磨洋工或者偷懶。

擺脫了“老闆”的監督,你就放天下之大心了嗎?當然不是,當產品設計不夠友好,項目進度滯後,市場或投資人會用腳投票。此時的你,根本不可能撂挑子不幹。上了車,壓上身家,你沒有退路,能做的唯有繼續往前衝!

而打工者,工作沒做好,任務沒完成,老闆一批評,就受不了,想炒老闆魷魚,一走了之,這點抗壓能力在創業者面前不僅可笑,而且一文不值!沒有奉獻精神,不能全情投入,缺乏自律和抗壓能力,就別扯創業了,玻璃心的你,還是老實實在公司上班打工吧。

3

創業,整合資源的大集成


在成熟的企業裡,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部門都以完成KPI為首要目標。而每個人,也都有各自明確的崗位描述和績效指標。在這種體制下,人們傾向於安於現狀,只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事,沒興趣也覺得沒必要去了解其他部門的事,更別說企業外的人脈和資源,那都和自己八杆子打不著。

一旦你熟悉,適應和享受這種打工者的工作模式,就絕不會接受創業者截然相反的模式。創業之初,你可能身兼“董事長,總經理,廚子,保安”等多重身份,你和一兩個小夥伴的重要任務是對接和整合多方資源,包括人才的,資金的,技術的,媒體的等等。你得把自己當作萬金油和百事通,但如果你不善言辭,礙於社交,不愛折騰,那幾乎是不合適創業的。

徐小平說:“創業就是一個人社會資源總爆發的商業活動。”創業,要求具有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即找人、找錢、找項目,然後用你的駕馭能力和領導能力把這些要素用一根線串起來。也許創業前,你已經積累了一些資源和人脈,都會在創業後幫上不少忙。但那也只是開始,此後你必須繼續挖掘有效靠譜資源,能給創業項目輸血而不是抽血。

這些無疑都在考驗著你的整合,創造,協調和溝通的整體能力。而這些能力,職場人在打工時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方面的鍛鍊也極為有限。

朋友阿明,原來在大公司A工作,後來辭職單幹了。他就是看到了市場上未被滿足的需求,便針對此類需求,開發一系列新產品。憑藉在A公司多年的人脈和信任,他成功地將自己創業開發的新產品賣給A,將A公司變成了第一個客戶。

接著以A的成功案例為行業標杆和突破口,將業務進一步拓展到A公司的其他競爭對手處,業務越做越大。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善用並能整合資源的創業成功的案例嗎。

如果你習慣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職場生活,也沒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和“拼湊”能力,無法為一個創業項目完成“穿針引線”的人、財、物的資源配置,就算你有再大的熱情,再好的點子和商業計劃,也終究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創業者。

4

創業,關於收入的想象空間


打工者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死工資,因為漲薪幅度相對穩定,你基本上可以算出未來幾年,你能在這家公司拿多少錢,所謂一眼看到頭,毫不誇張。

創業了,收入會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很多創業公司在初期,創始人自己是不拿工資,或只是領一點象徵性的生活補貼的。等產品打磨和商業模式有一定雛形時,才會被一些VC機構(Venture Capital創業投資機構)看上眼,從而引入天使輪,A輪或以上輪次投資。

但即便這時,創始人給自己也不會開很高的工資,有時給技術總監開的工資,要比自己高很多。

更多的關於收入的想象空間,要等到公司發展規模變大,市場和商業價值得到實現,創始人才會慢慢從中受益。他們或者通過持有公司股份獲得紅利,或者通過公司的上市和被收購實現套現獲利等,眾所周知,摩拜被美團收購,創始人80後胡瑋瑋就套現15億,遠遠拋棄同齡人。

對於創業失敗的人來說,這些卻只能化作一個泡影,到時別說號稱身價幾個億的美夢沒實現,就連打工時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品質都會大打折扣。所以那種以為快意恩仇辭職創業,就能搖身一變,出入高級餐廳,開豪車,住別墅,刷爆信用卡的人,不如直接去搶銀行吧,因為這根本不是創業狗的真實生活,而是誰家富二代的日常寫照。

是拿著穩定的、但也許微薄的薪水,還是選擇不穩定,既可能暴富也可能一文不值的創業,是個不爭的殘酷的事實。

5

寫在最後


無法接受創業的大起大落,初期收入的極不確定,就千萬別再動創業的念頭。朋友圈裡,你羨慕創業者的度假瀟灑,卻不曉得在創業初期,他們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時間和努力。

職場打工,也沒有你想的那麼不堪,在這條道路上,雖不見得轟轟烈烈,但卻可以在平凡中獲得自我成長,實現人生價值。有人天生愛折騰,上大學就開始擺地攤,賣電腦,畢業後從不停歇,成為連續創業者;有人在大公司一待就是十年,職場生涯叱吒風雲,成為精英人士;也有人前半生打工,後半生創業,卻也名滿天下,笑傲江湖。

不論哪種選擇,只要是出於對自己內心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愛,就夠了。殊不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累了煩了倦了,想想今天的你,是不是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你一心追求想要過的?

想清楚了,一切自然就有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