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矯正故事】服刑期間,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社區矯正故事】服刑期間,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原標題:社區矯正期間 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社區矯正故事】服刑期間,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江北區社區服刑人員解矯宣告儀式現場。

“銘記教訓,不忘社矯事;拒絕重犯,不走回頭路……”昨日,在江北區舉行的一場社區服刑人員解矯宣告儀式上,17名本月即將解矯的社區服刑人員舉起右手集體宣誓,並繫上了象徵“歡迎重獲自由”的黃絲帶。

“兩個8小時”江北率先與社會組織續約社區矯正服務

美國電影《老橡樹上的黃絲帶》,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名入獄3年的犯人在出獄前夕,給妻子寫了封滿含悔恨與歉意的信。他滿心期待回家,但又認為自己犯了錯,沒有資格要求家庭接納他。因此,他提出一個建議:如果妻子願意接納他回家,就在村口的老橡樹上系一條黃絲帶;如果他在樹上看不見黃絲帶,也就明白妻子的心意,將乘車遠去……故事很傷感,但結局很美滿。他回到村口時,看見妻子、兒子、女兒和全村的人都在老橡樹那裡等待著他的歸來。後來,這個故事經媒體報道傳遍全國,引起很大轟動。至今,人們還用黃絲帶來指代接納那些犯過錯的人迴歸社會、迴歸家庭的深意。

“社區矯正是我國刑罰執行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犯罪行為較輕的對象所實施的非監禁性矯正刑罰,使矯正對象改造自我,重新迴歸社會。”江北區司法局副調研員薛冰說,江北區社區矯正工作一直走在我市前列,去年開始,江北區社區矯正工作引入社會化服務,舉行“黃絲帶解矯儀式”也是社會化服務開展工作的具體舉措。今年,江北區在全市率先通過公平競標的方法與一席陽光心理諮詢中心等兩家社會組織機構續約,開展社區矯正社會化服務。

社區矯正的工作怎麼做?慈城司法所副所長林明說,主要是每月的“兩個8小時”——8小時教育活動和8小時公益勞動。“兩個8小時”由政府購買,通過“一席陽光”具體執行。此外,司法所還會對每名服刑人員按月進行犯罪核查,如果重新犯罪或涉及違反行政法規的情況,服刑人員將被進行警告或收監。刑期結束後,舉行解矯儀式,之後便可迴歸正常公民生活。

案例 :隱瞞犯罪所得被判刑,老師讓她“看心房”重新認識自己

34歲的趙紅(化名)是這次解矯的服刑人員之一。去年,她因為隱瞞犯罪所得被判處1年3個月有期徒刑,緩刑1年6個月。作為一名母親,剛進入社區矯正時她心理壓力非常大。

她告訴記者,在一次名為“意象對話:看心房”的社區矯正心理輔導中,她受到的觸動非常大。“老師說,這個活動主要是讓我們靜下心,聽著音樂想象一所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及周圍的場景。”

一席陽光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張盛珠當時負責對她進行教育和心理輔導。“這裡的房子,就是我們現在心態的象徵。”張盛珠說,房子的外觀反映一個人對自我的整體評價,房子的顏色反映一個人的心,房子的材質跟其安全感有關,門窗的狀態跟開放度有關,它們都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當前的心理狀態。

經過這次“看心房”輔導,趙紅覺得自己輕鬆了許多。在“黃絲帶”儀式現場,趙紅不好意思地說,經過一整年的心理輔導、教育活動,她明白自己犯了錯,對家庭和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以後一定要遵紀守法,重塑人生,努力回報社會。

案例:找了學校繼續讀書,聚眾鬥毆少年與“犯事”時相比判若兩人

尚未成年的高中生小言(化名),罪名是聚眾鬥毆,後到社區進行矯正。小言老家在安徽,與父母、弟弟在寧波生活多年。提起那段不愉快的過去,小言說,當時和同學一起去參加生日會,然後大家起衝突了,他並不知道這是犯法,以為只是幫同學打架。

起初進入社區矯正心理輔導時,小言因為剛被學校開除,情緒比較低落、消極。問到今後有什麼想法時,他也只說希望能繼續讀書,其他時間很少開口說話。

小言的父親對小言上心,多次陪伴小言參加心理輔導。知道小言希望再讀書,就一直為此奔波。春節後,經過“一席陽光”推薦,小言終於在寧波一家成教學院繼續讀書,這也成為打開小言心理防線的一把鑰匙。

在後來的心理輔導中,小言的表現積極起來,並不斷向工作人員表示,開學後他會好好讀書,安全度過矯正期。

上了學的小言,看起來和正常的少年沒什麼兩樣。他也會為一些師生之間的小問題而煩惱,但他已經懂得向負責社區矯正的老師傾訴心中的焦慮。“他對將來想得比較多,會想到畢業後自己能做什麼工作,甚至連師生關係如何處理、與其他陌生同學如何交流等問題,都會進行諮詢。”負責社區矯正的工作人員表示,小言這樣的狀態表明其已經逐漸趨於正常,且懂得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關於小言的好消息不斷傳來:暑假裡他找了兩份兼職工作、新結交了幾個好朋友、和老師的溝通越來越好、正積極準備畢業求職……現在的小言,神態自信,兩眼閃著積極的神采,和剛犯錯時的他相比,已經判若兩人。

智能管理系統讓矯正情況一鍵呈現

記者從一席陽光心理諮詢中心瞭解到,去年3月,該中心開始進行社區矯正社會化服務,接收了江北區莊橋、甬江、慈城、洪塘等4個涉農街道(鎮)的服刑人員。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17歲。

“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每個人都會犯錯。雖然你現在處於人生低谷,受到許多挫折,但只要你願意爬起來、站起來,我們就會幫助你。”該中心志願者王利華說。

據瞭解,該中心今年還將推出全市首個專門針對社區矯正社會化服務的智慧管理系統,可以對社區矯正人員的檔案以及服刑期間的“兩個8小時”、心理跟蹤、再犯罪風險評估、職業技能培訓等詳細情況實現“一鍵呈現”。

【社區矯正故事】服刑期間,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社區矯正故事】服刑期間,服刑少年找到學校繼續求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