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海量數據時代的“蘇拉威西”?

剛剛過去的春節長假,我看了3場電影,其中2場看的是同一部影片——流浪地球。

如今,這部影片已經有超過40億的票房,但是在大年初一鐘聲響起的時候,它卻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除了那些科幻迷們)。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這是業界流傳的春節檔排片表,很顯然為了迎合春節喜慶、祥和、歡樂的主題,《流浪地球》這種科幻災難片被安排在了相對居中的位置。但是經過初一、初二兩天的輿論發酵,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這部電影,隨後它便成為了排片率第一的影片,直到如今。

這無疑證明了數據的力量。許多時候,我們只是按照個人感受或者說直覺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好與壞,就好比豆瓣上那些評分規則一樣。但是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影院作為商業考量的重要標準就是數據,而越來越多的數據分析,使得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有了更多的依據。

除了影院行業之外,越來越多的產業也藉助於數據實現業務的突破。如今,飛機已經成為了大眾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許多地區的機票價格甚至比火車票還便宜。那麼對於航空公司來說,如此低廉的價格如何實現盈利?在盈利的同時能否保證服務水平的穩定呢?這顯然不是“拍腦門”、“想當然”就能解決的事情,還是需要藉助於數據的分析。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為此,上海某航空公司就建立了一個大型數據實驗室,以整合客戶、代理、營銷、快速訪問記錄器(QAR)、飛機、行程地圖等所有航空和航空相關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該公司改善營銷活動、提升服務滿意度、控制航班成本,從而在保證利潤率的同時也提升了服務質量,贏得了越來越多乘客的青睞。

電影院、航空公司,它們只是數據應用的一個縮影。來自國際著名分析機構IDC發佈的《數字化世界—從邊緣到核心》白皮書以及《IDC:2025年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數據圈》白皮書顯示,從2015年到2025年,中國數據圈以14倍的速度擴張,蘊含的價值難以估量,而如此規模龐大的數據對置身於該經濟體的企業和政府等來講,機遇與挑戰並存,有效合理地挖掘數據價值將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助力。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當然,這種變化並非是線性增長的。按照IDC的判斷,從2015年到2025年,中國數據的增長實現了從個人消費數據為主向企業業務數據為主的轉變。其實在我們身邊,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這些手機無論是發微信、打電話或者刷抖音,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就組成了個人消費數據的龐大內容;與此同時,馬路上的攝像頭、工廠裡的智能終端乃至於物聯網傳感器信號,都成為了企業數據的有效組成部分。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這張IDC預測的統計數據更能夠說明上述問題。從長遠來看,未來娛樂數據(就是刷抖音、看視頻之類)的佔比會有明顯的下降,而企業生產力和物聯網(IoT)數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這當然並不代表個人娛樂的趨勢會下降,而是在數據整體增長的態勢下,企業數據的增長趨勢更迅猛,覆蓋範圍也更大。

其實在文章最初的《流浪地球》案例也是企業數據增長的一種表現形式。用數據指導業務發展,洞悉數據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數據管理、應用策略,成為企業在未來“數據時代”生存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據IDC 預測,2018至2025年全球數據圈將增長 5 倍以上,相關數字也會從如今的33ZB增至175ZB。

175ZB,這是一個異常龐大的數字,這個數字也對現有的存儲介質與存儲方式形成了新一輪的挑戰。其實,從大數據這個概念出現並逐步演進開始,傳統的數據存儲模式就已經發生了改變。最明顯的變化在於,SSD對於傳統HDD在許多領域的替代。

還是讓我們回到《流浪地球》案例上來。從大年初一到初六,6天的時間留給影院充足的時間,無論是藉助於計算機還是傳統的人工統計,這些時間都有富餘;但是如果在其他關鍵性的領域,比如瞬息萬變的金融、證券行業或者是需要第一時間判斷的醫療行業,存儲介質的性能就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為此,IDC在最新的報告中也對於未來不同存儲解釋的發展進行了分析。與我們日常的印象不同——如今許多人的電腦都已經採用了SSD或者NVMe介質,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主流——事實上在數據中心領域,在無論是開放的公有云、企業的私有云還是兩者兼而有之的混合雲數據中心內,HDD的地位始終不容撼動,並且伴隨著數據量的增長而“水漲船高”。

這的確是一項有意思的分析,至少對於希捷這樣存儲介質的供應商來說,大數據的發展為它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當然,這其中希捷的產品線也遍及HDD、SSD和NVMe市場,但HDD始終是希捷最為在乎的環節,也是數據中心市場最主流的存在。而且與眾人印象中不同的是,HDD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當中。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流浪地球》作者的另外一部著名作品《三體》裡面也曾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將信息保存到幾百萬年以後?這同樣涉及了數據存儲介質的容量和性能。“HAMR(熱輔助磁記錄)存儲技術是希捷獨家的核心技術,它能夠在保證硬盤讀寫性能不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硬盤容量,並且為用戶提供最佳的性價比。因此,未來消費類市場SSD將會成為主流,但是在企業級數據中心特別是雲計算市場,HDD仍將會擁有長期的優勢”,在談到HDD技術發展的時候,希捷科技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丹女士如是說。

此前有消息稱,希捷將在2019年推出16TB乃至於20TB的產品,這相比當下最大容量的12TB產品來說有了更為明顯的容量提升,也使得希捷應對海量數據的時候更能夠得心應手。當然,相對於未來175ZB的市場來說,我們肯定是希望容量越大越好,但同時也別忘了,如何保證大容量硬盤的穩定性和控制故障率,也是雲時代不容忽視的問題。

為此,希捷早在之前就建立了數據恢復實驗室,為客戶做數據恢復的同時在硬盤上也加載了保護和加密功能。在生態合作的角度,希捷還與包括BAT在內的中國頂尖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出面向數據中心運維角度的硬盤健康管理系統,這樣一方面可以實現數據的及時備份,另一方面也能夠對潛在數據風險進行預警和感知,“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為企業提供了定製化的產品,可以更智能的幫助客戶管理存儲”。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安防市場是希捷存儲的主戰場,也是海量數據的發源地之一。2005年,希捷進軍安防行業,針對安防非結構化數據開發世界首款監控定製盤;2010年,希捷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安防巨頭緊密合作,推出不同需求、不同場景下的定製化硬盤;2017年,針對人工智能在安防監控領域的大規模落地應用,希捷發佈了業界首款人工智能視頻監控硬盤——酷鷹人工智能硬盤……

“以前買硬盤的時候看看容量就可以,但如今我們是針對不同行業客戶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真正讓解決方案能夠落地”,孫丹說。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後記:按照IDC的預測,中國數據圈是全球數據圈增長的重要節點。在過去的2018年,中國數據圈佔全球數據圈的23.4%,即7.6ZB;而到了2025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27.8%,即48.6ZB。

面對近7倍的數據提升,我們需要來自於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上層的應用系統進行支撐,在海量數據中尋找商業價值信息;但是最重要的,我們更需要承載海量數據的堅實平臺,能夠為數據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儲環境和智能化的管理。就這一點來說,希捷可謂是當仁不讓。

谁是海量数据时代的“苏拉威西”?

正如電影中,蘇拉威西發動機推動地球奔向星辰大海那樣,希捷的存儲解決方案也成為了海量數據發展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