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土門原名叫哨馬營,曾天祝藏族自治縣合併

士門鎮位於縣城東北三十四公里處,面積約120多平方公里。

土門原名叫哨馬營,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巡檢御史羅亨信奏設古浪守侮千戶所,歐哨馬營為士門。《古浪縣誌》載:“土門堡土沃民庶,商務勝於縣城”。土門舊城分裡外兩重,初築於明萬里二十七年,清同治年間曾修葺。裡城高三丈六尺,厚二丈,周圍二百二十丈,開東南門各一,上建鐘樓一座,角樓四座,解放前為振育鎮。1949年9月13日解放,同月建政,為古浪縣三區,1952年設土門鄉,1958年成立衛星人民公社,同車12月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合併,1969年改為土門人民公社,1982年設王門區,下屬五個鄉;1984年又改為土門鄉,1985年設土門鎮至今。

「古浪」土門原名叫哨馬營,曾天祝藏族自治縣合併

土門鎮,地勢平坦,大部分為平川河水灌區,旱麻崗邊緣一帶有少數機井灌地,氣侯晝夜溫差大春夏風沙多,溫帶於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00多毫米,無霜期160天,古浪河流經鎮境西部,旱石河縱穿東部,由於洪水沖積,淤積層厚,土質肥沃,自然條件較好,宜於發展農業生產,古景公路以北,早麻崗南緣已建成林業、畜牧業和經濟林基地。解放前土地雖然肥沃,因乾旱缺水,大部土地荒蕪。解放後興修水利,打井開荒,植樹造林,扭轉了過去風來沙到苗遭殃的被動局面。現在古浪河四條幹渠由南向北縱橫穿境,興建鬥支渠四十多條,五十多公里,農毛渠縱橫交錯,遍佈田問。塘壩十三座,凡有地下水的地區,都打了機並,農電線路已成網絡,除國營土門林場,馬路灘林場外、鎮、村辦林場八處,營造防風固沙林帶二千多畝,田間配套林帶近百公里。農作物以小麥為主,其次是糜、谷、洋芋,經濟作物發展很快,蘋果、瓜類、胡麻、甜菜已成為拳頭產品。鄉鎮企業發展迅速,鎮辦企業20多家,總產值1991年底達700多萬元。

「古浪」土門原名叫哨馬營,曾天祝藏族自治縣合併


王氏的“四錘”鐮刀,享有盛名。文化教育事業明清就較發達,解放後發展更快,除縣辦二中外,現有中學一所,完小10所、幼兒園一所;在校學生5000多人。

幹武鐵路橫跨境北,古景公路橫穿腹地,交通非常便利。

土門人口眾多,村落形成較早,南控“僉關銀鎖”,東“扼北海之喉”,是歷代軍事後塞,所存文物古蹟較多。有明代玉祖臺,清代羅漢樓、三義殿,建築精巧。境內,西起臺子、東至落落墩,南起大溝口,北至二墩子,方園十五平方公里,有西漢、東漢、魏晉等古墓群,曾出土彩陶、灰陶、五銖錢、布幣、鐵寶劍、銅弩機、陶壺、陶倉、陶灶、陶井、陶罐、綠釉陶、水鍾等。

「古浪」土門原名叫哨馬營,曾天祝藏族自治縣合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