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這部電影,當它把風格瞄準小眾,卻又把營銷面向大眾時,那麼這種創作與營銷的前後矛盾,可能就很容易導致票房和口碑的跳水了。

最近幾天,在影視方面大家聊得比較多的可能就是《地球最後的夜晚》了,從上映第一天的破兩億,到如今票房大跳水,《地球最後的夜晚》算是讓大家刷新了對文藝片的認識。從上映之前的一票難求,到現在的無人問津,伴隨著的是這部電影口碑的一路走低。對於電影的劇情,大家幾乎是罵聲一片,說電影催眠的,說被騙了電影票的,種種聲音不絕於耳。我也趕在2018年最後的夜晚,和對象去看了這部電影,說實話,覺得這部電影能有兩億票房完全是營銷的功勞。因為從電影內容與風格來說,這部電影不該有如此多的受眾,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怎麼拿到兩億票房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

電影名字:一個典型的“標題黨”

為什麼我要說“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標題算是標題黨呢?我們結合內容看,一般我們說一個標題涉嫌“標題黨”,都是因為標題譁眾取寵,與內容幾乎不相干。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電影的名稱算“標題黨”嗎?

當然算。我們看看這個標題,你看完標題會想到什麼?災難片?恐怖片?愛情片?你覺得電影裡應該有什麼?海嘯?地震?龍捲風?不好意思,這部電影裡只有夜晚。對,我完全沒找到“地球最後的”是在形容什麼,也完全不知道這個夜晚為什麼是地球最後的夜晚。尤其讓我摸不著頭腦的是,“地球”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相信很多看過電影的也是一頭霧水。可能文藝片都有這樣的特點,會把名字寫得很詩意,但是這個名字實在有點譁眾取寵的味道。和劇情完全搭不上邊呀,當然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劇情。

上映時間:一個極其恰當的時間

再看《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的時間,那更是充分體現了主創人員起這個名字的目的所在,在2018年12月31日,這個2018年最後的夜晚,去看《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電影,還有比這更浪漫的事情嗎?還有比這更符合邏輯的事情嗎?還有比看這部電影更適合用來紀念2018年的事情嗎?

反正憑藉我的腦子,我想不出更好的事情來做。於是我就這麼做了,我看了這部電影。看完電影之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我覺得2018年我簡直是白過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只在於看電影本身,在這個時間裡,可以去任何電影院,看任何名字虛頭巴腦的電影,所得到的心理上的滿足感大致相同。而要說起這部當時看的電影,實在是沒什麼可說的,因為不知道說什麼。

亮相電影節:最有效的宣傳

讓大家知道這部電影的,我想可能是臺灣省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的五個提名和三個獲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以及最佳原創配樂,雖然這些獎項在哪個電影節上都不是重頭戲,但是頒獎視頻和嘉賓們翻來覆去的唸了好幾遍,我居然就記住了這個電影。雖然那時候的我根本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怎麼回事,不知道這部電影的主演是誰,甚至我當時都不知道這部電影還沒有上映,第二天居然想找資源來看看……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但是毋庸置疑,我就是記住了這部電影。以至於當這部電影預售開始之後,我立馬買了一張準備著。上午有人看過電影開始狂噴的時候,我就心裡有些不妙,但轉念一想,應該是他們沒看懂;晚上認真點看,應該沒問題,結果晚上看完,我也想噴了。

而在金馬獎之前,這部電影還參加了戛納國際電影節,被提名了“一種關注“大獎。這個名字看起來十分的別緻,我特意去搜了一下這個獎項,發現這個獎項一般是關注國際電影中的一些新人,這個單元也一直以影片獨特的審美和新穎奇異的小眾風格聞名,最佳影片也一般會頒給不知名的導演。曾經獲獎的影片包括《臨淵而立》、《神奇隊長》等,我一部都沒看過。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重點就在這個“小眾”上,能夠入選這個電影單元的,電影一般就不是大部分的菜,比較適合文藝青年或者是比較別緻的人,很遺憾,我不是這種人,所以我看不懂也就很正常了。而根據以前的獲獎影片,大概也能知道能入這個評委會法眼的都是比較特別的作品,所以我這個比較一般的人也就理應看不明白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參加了這兩個電影節,還獲得了幾項提名,甚至獲獎,無疑是在告訴大家有這麼一部電影,這對於一部還沒有上映的電影來說宣傳作用簡直太好了。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電影上映前先是參加了金馬獎典禮,馮小剛還拿回了“影帝”桂冠,一下子就把電影的知名度炒起來了。而根據《地球最後的夜晚》的首日票房來看,這項工作做得很成功。

多說一句

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如果不是真的很好,比如說《肖申克的救贖》;又或是真的很差,我就不舉例子了。那麼這部電影得到的評價好壞,往往取決於這部電影有沒有遇到自己所針對的人群。說得俗一點,就是電影和觀眾有沒有“王八看綠豆”,有沒有“對眼”。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一部小眾電影票房過兩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通過《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評分來看,顯然是沒有對眼。很多人是抱著看一個愛情片的期待走進了電影院,走出電影院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而這,說是敘事的問題,還是故事本身的問題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總是覺得,這部電影好像真的沒有講什麼。

或許這部電影真的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得是相對那些品味比較獨特的人來說。而這部電影,當它把風格瞄準小眾,卻又把營銷面向大眾時,那麼這種創作與營銷的前後矛盾,可能就很容易導致票房和口碑的跳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