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月底就“月欠”?這一個經濟學小技巧讓你輕鬆月攢3000!

錢不僅是一串數字

它代表著一種選擇權

大家好,我是躺糖。

現在這年代,月光族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月欠族”反而越來越多。

譬如我的朋友阿來,她工資不低,但想買的東西也不少,最新款的口紅出來了?買!喜歡的愛豆的同款?買!

還沒到月底,她總能把所有工資花得一乾二淨,還在借唄、微信微粒貸欠了不少錢,只能等到下個月領工資才能還上。

雖然我覺得阿來這樣並不妥當,沒點積蓄在手,出了什麼事就難辦了,但我也不好意思對別人的私事指指點點,只能偶爾旁敲側擊提醒幾句,但她總是不在乎地說:“沒事沒事。”

直到有一天,她眼圈紅紅來找我,說新來的上司看上了她,總是用色眯眯的眼神看著她,居然還時不時地暗示,如果阿來從了他,好處有多少多少。

阿來說起這事,抽噎著話都說不清楚了:“當時,我真想立馬甩他一巴掌,說老子不幹了!但我一想起我還欠著好幾萬花唄,我就不敢了,這日子過得太窩囊了!”

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只能給她遞上幾張紙巾,看著她放聲大哭。

你自己說說,你離我的朋友阿來有多遠?還是,你就是另一個阿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日子能夠過得很瀟灑,只是因為我們還沒遇到什麼意外。但如果意外來臨,沒有一點積蓄在手,我們根本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

說起存錢,不少人也很委屈:不是我不想存錢,而是每個月要買的東西太多了,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啊!

其實根本不怪大家,因為這個消費社會,漫天蓋地的廣告、各種精巧的營銷手段,各路專業人士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心理學知識來刺激你消費,你一個人,啥都不懂,光靠意志是贏不了對方專業設局的。

幸運的是,商家能用科學知識哄我們掏錢,我們也能用科學知識控制自己的購買慾。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技巧,不用剁手,每天只需5分鐘,你也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你花掉的不是錢,而是機會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一個調查小組給測試者們出了一道題:

你來到音像店,發現有一個新的錄像帶在特價銷售,這部作品是你最喜歡的男演員或女演員出演,它恰好也是你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喜劇、驚悚、劇情等),這部作品你也想買很久了,它的價格從21.99美元降到了14.99美元。


以下情形你會怎麼辦?請圈出以下兩個選項中的一個:


A.買下這部錄像帶;

B.不買這部錄像帶。

在這兩者之間,75%的人選擇了買,只有25%的人選擇不買。

後來,調查人員又對另一群人問了同樣的問題,但兩個選項做了小修改。

A.買下這部錄像帶;

B.不買這部錄像帶,

把14.99美元存下來買其他東西。

這樣一來,居然有45%的人選擇不購買!

兩個選項的區別,只是第二個選項中多了一句話,但就是這句簡單的話,讓人們不同意購買的比例增加了近100%!

這就是“機會成本”的魔力。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指的是,當我們做出某一選擇時,所放棄的東西。

舉個例子,假如你買了一個3000塊錢的包包,那包包的機會成本就是3000元的房租。(3000塊我都能交兩個月房租了!)

再進一步想想,神仙水1200,雅詩蘭黛小棕瓶 800 ,蘭蔻小黑瓶 750 ,迪奧999 250,

也就是說,買了這個包,你就不能買 2瓶神仙水,4瓶小棕瓶,4瓶小黑瓶,12支迪奧999 !

這樣想想,是不是瞬間不願意花3000塊買一個包包了?恭喜你,你又省下了一筆錢!

一到月底就“月欠”?这一个经济学小技巧让你轻松月攒3000!

不少人可能聽過這個概念,但很少人能夠把它和控制購物慾聯繫起來,但其實它在我們生活中並不陌生。

你回憶一下,小時候你可能想買什麼玩具,但媽媽不答應,她可能會說“這個玩具太貴了,夠買好幾斤豬肉”。

或許你媽不知道什麼叫機會成本,但她知道,不買這個玩具,就能給家人的飯桌上多添幾塊肉,最後就這樣省下了錢。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家裡不算很有錢,但一家子人還能過得不錯,家裡還能有點積蓄;現在你月薪不低,卻依然攢不下什麼錢。

不過,僅僅懂得這個原理是不夠的,你還要把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否則也還是“知道很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應該怎麼做?沒事,貼心的躺糖來教你。

腦子記住,沒用

身體記住,這才有用

首先,不要覺得光靠道理就能幫助自己,你必須

把道理內化成身體的本能,讓身體替自己做決定。

這是因為,我們的腦子,並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麼理智,當我們很渴望購買一樣東西時,我們總能找到合適的理由說服自己去購買。

到最後,我們買了不該買的東西,還自以為自己經過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其實都是大腦為了讓你能夠心安理得地花錢,自己為自己找的藉口。

所以,我們不能靠所謂的“理性判斷”,而是要靠我們的本能——當你想花錢買各種沒用的東西時,你的身體會先於你的大腦做決定,條件反射地想:“不行,買了它,我就沒錢買其他東西了!”

身體的本能,會更迅速、更激烈,也更不容易被你的大腦所控制。

你困了,能靠講道理說服自己不睡覺嗎?你餓了,能靠講道理讓自己不吃東西嗎?

不,你不能的,所以,想要真正控制自己的購物慾,你必須把“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內化成自己的本能。

那應該怎麼做?很簡單,通過“想象法”

之前我曾經發過一個段子: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2058年,你已經七老八十了,坐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臃腫老態,生活不能自理。


你對老天爺許了一個願望:“求求你啊老天爺,讓我再年輕一次吧!”


老天爺說:“好的。”


於是嗖的一聲,你回到了現在,睜開眼睛,現在是2018年,你又年輕了一次。


這一次,你打算怎麼活?

其實,這個就是心理學上的想象法,用在控制購物慾上,具體來說就是:

每天花上5分鐘,想象一下:

有一天,你最喜歡的愛豆要開演唱會了,而且是最後一場,如果不去看以後就沒得看了,但你算了一下,他在遠離你的城市開演唱會,光機票錢就要3000,加上食宿、周邊,你至少要花6000,但你銀行卡只剩1000,還欠著一萬花唄,你心急如焚,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一天,你收到信息,說爸爸出了車禍,你立刻訂票回家,來到醫院,醫生說要做手術,先交3萬,你看了看銀行餘額,只有3000,借唄還欠著2萬。


沒辦法,你只能到處求親朋好友借錢,那個曾在飯桌上嘲諷你沒男朋友的表嫂,那個曾經被你看不起的追求對象,那些平時僅僅說了幾句話的同事...


你也不想去面對這些人,不想開口向他們借錢,但爸爸就躺在病床上,你不借錢,你就沒爸爸了。

有一天,你已經40歲了,在公司裡,你剛被老闆批了一頓,說做事效率低,你忍不住想回嗆,但想想下個月的房貸和車貸,還是忍了。


回到家,你想和女兒說說,不如先停了每個月5000元的鋼琴課,誰知你還沒說出口,女兒就一蹦一跳跑過來說:“爸爸,今天老師說我彈鋼琴很有天賦,我想繼續練下去。”


你一把抱起女兒,擠出笑容逗逗她,“我的寶貝怎麼這麼厲害啊,以後好好練鋼琴,當個鋼琴家”,然後親親女兒又把她放下,一個人跑到陽臺抽起了煙...

這一切,想象得越真實,細節越多,效果就越好。

一到月底就“月欠”?这一个经济学小技巧让你轻松月攒3000!

只有這樣,你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沒錢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當初少買一點破爛,把錢攢下來,也不至於落到今天的地步。

除此之外,還另一種玩法:

找出你最近買過的一樣最冤大頭的一樣東西,譬如我,最近最冤的就是在某臣氏買了一支280的Olay小白瓶。

這個小白瓶不僅買貴了(代購只要200出頭),而且我當時完全不過腦子,一時想起要買個美白的,進入某臣氏,被銷售一忽悠就買了。

然後,列出你的慾望清單,你最近有什麼特別想買的?

我想買一個4T硬盤,850;想買一個switch,2600;想買一條索尼耳機1499...

然後,你就在腦中重演一次當時買東西的場景,不同的是,這一次,同樣面對銷售的花言巧語,你不再是一衝動就買了,而是開始想,如果我不買它,攢下錢買一臺switch天天玩,豈不是更好?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腦補一切你有可能會亂花錢的場景,然後鍛鍊自己在面對誘惑時,能夠用更想買、更值得花錢的東西來控制住自己。

當然,你會覺得很痛苦——因為通過想象,你能感受到一種無力感,沒錢的那種無能為力,想買的東西買不到。

但幸好,這只是想象出來的場景,因此即便疼痛起來也沒問題,況且,疼痛也是必須的。

因為,只有足夠疼痛,這種無力感才能刻進你的身體裡,從而形成記憶,當你真正面對這種場景時,你才能條件反射地想:不買這樣東西,留著來買其他的,豈不是更好?

一到月底就“月欠”?这一个经济学小技巧让你轻松月攒3000!

這種辦法,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與其說是一種經濟學原理,倒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讓你能用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錢和時間。

你所擁有的錢,並不僅僅是一串數字,它更代表著一種選擇權。你買了不該買的東西,並不只是把錢花掉了,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做出一個更正確的選擇的能力。

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如何控制購買慾,為自己攢下更多的錢:

  • 買東西要考慮“機會成本”,說服自己把錢攢下來買自己更需要的東西;

  • 通過“想象法”,想象自己處於困難時期的場景,感受一下攢不下錢帶來的種種痛苦,讓身體形成肌肉反應,當真正面對亂花錢的時候就能條件反射地拒絕了。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攢下錢,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祝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