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在北方有一句民諺:“讓人是個禮,其實沒鍋裡沒有米。”這句話的語境是,您若是到了某人家,正好趕上人家吃飯,人家讓您坐下來一起吃,這實際上是一種出於禮貌的客氣或者說辭,其實人家的鍋裡是沒有您吃的飯的。一句簡單地話語說出了“禮”的實質,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客套的謙和,並不需要實際的表示。然而,現實生活裡,人們卻賦予了禮很多不該有的附加值,向人家說一聲新年好的同時還得給人家送給包,人家禮貌地邀請您去參加婚禮,但實際是備了一個簿兒,記錄著您送來了多少錢,如此等等,在輕重之間分明有些讓人不能承受的意味。現在,我們便拿古代的彩禮來說說。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禮記》中的彩禮(後來也叫過一陣子財禮),最初實際是一種禮節的表示,即孩子們找了對象,一般是男方的家長買點禮節性的物品到女方家裡提親,然後約定訂親的日子,向親朋宣佈婚約,接下來孩子們便可舉行婚禮結婚生子了。但後來,人們在“禮”的基礎上變本加厲,有人甚至將其當作一種發財的途徑,把名義上的嫁女兒實際上變成了賣女兒,讓娶媳婦的人不堪重負。這便直接導致了我國古代的一種婚姻形式的形成——交換婚。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種婚姻的形式還有遺存。比如,筆者經歷過的就有這麼個事兒,一王姓人家沒錢娶媳婦,家裡有個女兒,而張姓家人也是這種情況,兩家人地拍即合,把王姓人家的女兒嫁到張家,再將張姓人家的女兒嫁到王家。如此一來,誰也不收誰的彩禮,而雙方家庭的孩子都解決了婚姻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挺好,但背後卻有不少問題。王姓人家的女兒嫁到張家兩人生活得還不錯,但張姓人家的女兒嫁到王家就沒那麼幸運了,張姓人家的女兒一直不喜歡王姓人家的兒子,兩人悽悽慘慘地過了一輩子,一生的幸福就因為那點拿不起的彩禮而匆匆了結,悲劇啊。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北方的人們把這種婚姻的形式叫“換頭親”,但它並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民族的單獨“發明”,而是有著讓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久遠歷史,甚至改變了古人對岳父岳母的稱謂。《爾雅·釋親》記載:“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就是說丈夫把妻子的父母叫舅舅、姑姑,而妻子也同樣稱呼丈夫的父母。這正是當時“換頭親”導致的後果,因為這種稱謂的存在,現在北方一些地方的女婿不叫岳父岳母爸媽,而是叫姨父和姨娘,雖然與“換頭親”沒有多少實質性的關係,但也可以算作是“換頭親”帶來的一種稱謂遺存。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周代姬、姜兩姓世代互相通婚,目的就是壯大親族,擴展勢力。東漢明帝、章帝各朝及其子孫多與協助劉秀消滅王郎、平定彭寵的功臣耿況的後代互為婚姻。到了順帝、靈帝、獻帝各朝,皇室又與顯赫大臣家族世代聯姻。當然,這種婚姻的形式不只存在於漢族,《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欲與王汗親厚上又親厚,故索桑昆的妹察兀兒與子拙赤,郤將豁真名字的女兒與桑昆子禿撒哈,相換做親。”這實際上是蒙古氣顏部與漠北強部克烈部之間的政治交易,是他們為了共同稱霸蒙古地區為目的的交換婚。雖然後來由於各自目的不同這門親事就夭折了,但夭折並不等於不存在。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這是社會上層的“交換婚姻”,帶著明顯的政治色彩。老百姓們沒有這麼多的“色彩”,對於此種婚姻形式也便只能說“親上加親”,但事實是婚姻相對不自由的在古代這“加親”的背後常常是血淚。不可否認的是,婚姻可以接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使人產生親情的溫暖,但一切都應該在自由和幸福的前提下。有這麼兩位年輕人,從小一起長大,到了結婚的年齡,雙方都娶了對方的妹妹,而且都是自由戀愛,兩家人因此走得更近。這就是說,“換頭親”這種婚姻的形式本身沒什麼不好,而是人們在操作它的過程中出了問題,古代的老百姓熱衷於它往往理出於對彩禮的逃避。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今天,面對婚戀,很多人都喜歡說一句話:“大街上那麼多的人為啥就沒一個適合我呢!”可見,婚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巧合、一種緣分,而“換頭親”更是巧合中的巧合、緣分中的緣分。而一量帶上利益的色彩,就會立即變味。如曹操一口氣把自己的三個女兒曹節、曹憲、曹華嫁給了漢獻帝劉協,劉協也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曹丕,但曹丕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劉協的女婿而終止以魏代漢,結束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給自己,並以武力威脅。隨後,曹丕向自己的妹妹曹節索要璽印,曹節無奈,將璽印擲於欄板之下。面對兄長曹丕篡位,她極為憤怒,高喊:“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出曹節與劉協有了感情,但曹憲、曹華卻在歷史上沒有了下落,而劉協的兩個女兒甚至在曹丕那裡沒有留下名字。曹節對於曹丕亡國的詛咒,顯現出的是感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與無助。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老百姓沒有社會上層那麼多的利益可言,僅一個彩禮就讓他們夠受的了,直至今天一些人還這樣說:好不容易攢點錢,娶個媳婦全抖完。一次花了幾十萬,酸甜苦辣真難言,外債不知何時還。這話也許能折射出古人對於“換頭親”的無奈,可兩情相悅的“換頭親”何嘗不是人們的一種嚮往呢?相比之下,另一種風俗讓人倍感溫暖。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說:“韃靼人家裡如果有兒子夭亡,而另有一家的女兒也早逝的話,他們就彼此替自己亡故的兒女,像他們在生時一樣辦理婚姻手續。同時,在一些紙片上,畫一些侍從和馬匹、各種動物、衣服、金錢和日用器皿,把這些紙片和正式婚約用火焚化,以便送到陰間,供給他們的兒女享用,讓他們彼此成為正式夫妻,組織家庭。雙方父母辦過這種儀式後,也成為親戚,宛如他們的兒女,真正結了親一樣的來往。”這即一種完整而典型的冥婚習俗。在可以肯定的是,元代,這種婚俗非但蒙古所有,內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也曾經流行。

沒有了利益的婚姻在這裡很虛無,但卻直抵人心,它似乎在另一端告訴人們,真正的婚姻或者愛是需要放下利益的境界的,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也許,“換頭親”最大的弊端不在於“頭親”,而在於換的世俗和無奈。(文/路生)

《阿麗塔》熱播!科幻中換頭移植,在古代有個相似的“換頭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