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如果你偶尔觉得自己格外孤独,别害怕,其实每个人都一样的。

坚强,且坚定的按照本心走下去吧,大胆的找寻自己的“朝圣路”,只要你愿意继续,就终可抵达远方!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近年《孤独经济》报告显示,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偶尔孤独的人占51.77%;经常孤独的人占27.22%;每天都会孤独的人占21.01%。

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平凡生活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孤独,我们没有多余的表情和欲望,日复一日干着相同的工作,不爱出门也不爱社交。“空巢青年”这个词确实反映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孤独现状——水果按个买,快递寄公司,回家反锁门,吃饭玩手机。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63.6%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的苦闷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理解。除此之外,社会上对于他们的刻板成见也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甚至,经《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调查显示,73%的青年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社交软件,人们埋头于手机里的虚拟世界,而对真实的社会不闻不问。

大多数人通过靠网路“排解”孤独的手段,让自己暂时的脱离开现实的惨状。这往往只能做到缓解的作用,就如同宿醉,一觉醒来问题还是要解决。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因为孤独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

当别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当你看到别人在笑,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伤心,其实别人只是比你会掩饰。

不管如何否认,我们都没有办法逃避孤独。孤独是“个人与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它始终与我们同在。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与其躲避排斥,不如放开心情接受它,在外社交,和他人玩笑开心的时候尽情肆意。偶尔心里冷清,独自一个人感受孤独时,也学会安排时间好好享受自我。

它不是你的敌人,一定情况下,反而是你艰苦奋斗时的伙伴,能陪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周国平先生的《论孤独》节选:

1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2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3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4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5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6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7

一般而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例如牢狱和疾病之灾,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强制的孤独不只是造成了一种必要,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于创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不过,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气质。

8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9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10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11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别怕,人人都是孤独症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