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建設?兩會代表委員有話說!

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光明,但大灣區“9+2”城市群發展水平不一,管理機制不統一等問題同樣存在。如何面對這種複合疊加型灣區經濟體帶來的挑戰?在今年的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表示,廣東省正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落實,重點推進規則的銜接等。

“前不久,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爐,一個世界級灣區呼之欲出,這將給三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林少春說,“就廣東而言,我們可以學習借鑑港澳地區的經濟國際化、市場化和對外開放,促進廣東深化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投資更加便捷、貿易更加自由,市場要素流動更加順暢。此外,港澳地區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也很強,有多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如果能與廣東完整的產業體系結合,可以推動廣東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7000萬人,經濟總量超過1.6萬億元。“這麼大的市場,也會給港澳地區帶來新機遇和發展新空間。”他說。

林少春介紹,目前廣東省正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落實,包括規則銜接、科創平臺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現代產業體系優勢建設。同時在民生方面為老百姓創造方便環境,重點在規則上推動聯通、貫通和融通。如港澳地區在城市管理、營商環境方面有豐富經驗,廣東會借鑑好做法到大灣區內的城市,實現聯通。港澳在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經驗,大灣區內城市暫時做不到的,就會學習細化研究,實現與港澳地區的貫通。

關於灣區內的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職業資格互認問題,林少春表示,由於目前三地標準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廣東將與港澳地區協商,爭取實現大灣區更多的融通。“總之,粵港澳三地,只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

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會務顧問譚耀宗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香港希望加強跟大灣區各個城市合作,希望中央可以委任一批香港各界別精英、代表作為顧問,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出切實可落地的意見和建議,共同打造一流的粵澳港大灣區。”

對於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將扮演的角色,譚耀宗說:“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有很多有利的地方:現在已經打造成為一個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還有航空樞紐。香港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最自由的城市,所以擁有國際城市的地位,而且專業服務也與世界接軌。”

“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運營,高鐵和國家整個鐵路網也已經連起來,三地之間的交通變得更加快捷,我們也希望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契機,加強三地合作。”譚耀宗表示,港人也希望到內地大灣區去就業、創業、安居,也希望可以減少交通、稅務方面的負擔,提供青年創業平臺等更多便利。港人也希望可以多一些港式的醫院,買房子居住時可以不受限制。“我們現在開個銀行賬戶,也要跑到內地去,香港是否可以辦這個手續,開一個支付寶?我們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便利,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一定有信心可以打造國際一流的大灣區。”

“融入越深,會發展得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高開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給予澳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相信這是澳門市民所期盼的,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澳門也將緊緊抓住機遇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

高開賢說,澳門地方小、人口少,長期以來,國家給予澳門很好的照顧。現在澳門每年遊客有3000多萬,迴歸初期只有900多萬;現在澳門財政的盈餘累積有5000多億元,迴歸初期只有20多個億,現在澳門的GDP也排在世界前列。過去出入境過關,需要一個上午或者半天的時間,現在開車過關只需要一兩分鐘。步行過關時,打一個指膜幾秒鐘就可以過去;過去澳門企業家去內地投資,要跑很多部門,辦很多手續,現在提供了一條龍服務,手續也簡便了很多。他認為,大灣區將來會令澳門更方便、更便捷,“融入國家越深,澳門會發展得更好”。

高開賢表示,澳門商界也將積極投入、參與到大灣區的發展中。他說,大灣區規劃綱要剛出臺,現在還有很多具體事務需要落實,很多具體措施也將陸續出臺。在此過程中,他希望能多收集各界意見,向國家獻言獻策。“希望我們能夠攜手共同把大灣區建設好,把澳門建設好,讓‘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得更好。”

解決“接口不一”的阻礙

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致公黨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題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大會發言。

發言中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舉措。但是,大灣區建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創新驅動力不足,沒有形成創新資源的倍增效益。其次,大灣區內要素流動不暢通,投融資環境的差異可能帶來政策套利的風險。第三,大灣區內區域功能定位不清,可能導致重複建設、同質化低水平競爭。

為此,致公黨中央在發言中建議:一是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四大片區”功能佈局。通過整合區域內優質創新資源,發揮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同效應,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佈局。其中,第一片區包括香港、廣州、深圳三地,建議該片區以創新資源驅動為核心競爭力,打造以研發、金融、環境、服務為特色的高附加值業務成長區域。第二片區包括佛山、中山、惠州、肇慶、江門五市,這個區域把著力點放在中國主導的產業升級目標上,建立供應鏈和價值鏈模式所打造的高質量的部品製造和高效的衍生服務基地。第三片區是以東莞市為載體的大工業基地,將它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中游端”——現代化高科技終端產品的大型生產基地。第四片區包括珠海、澳門兩地,發展以物流、運輸、貿易、商業、會展、醫療、教育等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

二是啟動“圍網”監管,釋放協同效應。灣區要在做實“圍網”制度設計前提下,加快各類制度創新,確保區內資源、業務、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充分釋放出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灣區協同效應的力量。

三是用好市場和政府的力量,解決“接口不一”的阻礙。加大灣區基建投入,完善各類交通體系,給予灣區發展先行先試區內通關簡化的政策紅利。培育和引進一批為跨越差異化機制障礙、實現三地業務有效銜接提供專門服務的特殊服務機構。

四是發揮灣區協調小組領導作用,完善區內外協同效應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設計。第一片區要儘快出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細則,第二片區要加大財政投入,強化招商引資,第三片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幫助大型企業在海內外市場打造中國品牌和技術影響力,第四片區要在加大生活工作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和範圍提供較為完善的、有利於服務業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公共品。此外,在搞好區內機制創新的基礎上,要儘快地把灣區的成功經驗與協作機制推廣到整個珠三角區域乃至內地。

(中國海洋報記者:朱彧 孫安然 編輯:大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