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看芒果臺《我是那閨女》,有兩個情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個是傅園慧從訓練館出來後,需要拍一段採訪給某個組委會,傅園慧的爸爸就在旁邊“指導”應該怎麼說,結果把傅園慧說煩了,衝著爸爸大喊“你來錄,你來錄,你來錄啊”,爸爸沒再接茬,轉身默默離開。

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第二個情節是袁姍姍的爸爸,說起袁姍姍被黑的那段時間,回到家裡悶不做聲,她爸爸說“我們就帶她去爬山,她就扎著頭,一個人走,你攆不上她,(我們)儘量跟著她走,但是我們知道她心裡特別難受,她累了回家一洗就睡覺”。

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這就是大多數人和父母的相處方式。小的時候,不懂事,如果爸媽哪句話說的不夠好,我們一定會不管青紅皂白,衝他們一頓吼,過後連句“對不起”都沒有。等年齡再大點的時候,就學會了“報喜不報憂”,有選擇性地和父母交流。但是,如果哪天真遇上事了,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切斷與外界的所有聯繫,包括父母,啟動自我療傷模式。爸媽即使有100個不懂,不放心,他們依然是小心翼翼,不敢說,不敢問。

現如今,我也已經為人母,在學習如何更好的做一個媽媽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一個詞,叫“共情”。很慚愧,我們都在努力和自己的孩子“共情”,卻極少和爸媽“共情”。

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01

記得上初中那年,班裡組織春遊,我執意要帶著旅行箱出門,爸媽卻說讓我背雙肩包。我以為他們是因為旅行箱價格貴,所以才讓我背雙肩包的,於是,還沒聽到解釋,就翻臉了,又是哭又是鬧,誰勸也聽不進去。

最後自己哭累了,爸爸過來耐心地說,“爸爸不是捨不得這個旅行箱,你是我的寶貝閨女,我有啥捨不得給你用的?你們這次春遊,早上去晚上回來,你就是帶點吃的,如果拉著旅行箱,多不方便啊?別的同學又跑又跳的,你呢?總不能拉著行李箱又跑又跳啊?!”後來,爸爸又給我講了幾個他們同事出去玩時,發生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一會就把我逗樂了。

那時候,總覺得父母對我們好,天經地義,我們在家裡鬧情緒、發脾氣,是如此地理直氣壯,從來不反思自己,更不會向他們道歉。

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02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次我媽去單位找我,恰好遇到了我的領導,領導和我媽說“你們這個姑娘很優秀,工作能力強,脾氣性格也好,同事們都很喜歡她。”回家以後,我媽問我“你領導說你脾氣好,真的假的?”,我得意地說“是啊,我在外面可溫柔可有耐心了!”媽媽笑道“那就好,我就怕你在單位和在家裡似的,火爆脾氣,一點就著。真要這樣,恐怕連個朋友都交不到!”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突然開始反思,長這麼,我一直都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爸媽”。

  • 在單位,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在家裡,我那一團糟的臥室還得讓媽媽收拾;
  • 在單位,同事讓我改個文案,我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在家裡,爸媽問我怎麼用微信我卻總是敷衍了事;
  • 在單位,同事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我千恩萬謝。在家裡,爸媽說一句我做的不好,我便雷霆萬丈。

我們在爸媽面前說話做事會毫無掩飾。為什麼不試著向尊重同事那樣尊重爸媽,把那些不耐煩的“我知道啦”,換成“你們放心”!我們最美好善良的一面,為什麼不能展現給爸媽看?!

成長,就是要學會和爸媽好好說話

03

爸爸和弟弟吵架了,起因是爸爸對弟弟的工作“指手畫腳”,不是指責弟弟說話沒水平,就是指責弟弟辦事不利索,弟弟反駁說“你懂什麼?這都啥年代了,還拿你那時候的生存法則來指導我現在的工作,落伍了,你知道嗎?!”爸爸說“行,行,以後你的事情我再也不管了!”爺倆不歡而散。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爸媽雖然年齡大了,但是他們也需要在子女面前刷存在感,他們也想融入孩子的工作生活。從那以後,我回家的時候,會主動和他們聊我的工作,徵求他們的意見。雖然他們的建議不一定好用,但我也會耐心聽完。

我會主動教他們玩微信,當他們興致勃勃地給我講昨天搶了幾個紅包,怎麼錯過了最佳手氣的時候,我也會耐心聽完,並給他們發個紅包,告訴他們,在群裡不能光搶不發,給你這200塊錢紅包,就夠你們玩一陣子了!如果換做以前,我肯定會不耐煩地說“搶那三毛兩毛的紅包,還不夠浪費時間的呢!我給你發200塊錢的紅包行了吧?”同樣是給爸媽發紅包,你覺得他們更喜歡哪種?對他們來說,搶紅包,更多的是想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大概都經歷過傅園慧式的“大吵大鬧”,也經歷過袁姍姍式的“悶不做聲”,卻很少有人做到和爸媽好好說話,多多說話。其實,成長不僅僅是有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能夠學會好好和爸媽說話,和爸媽共情,才是一種真正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