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小孩子習慣以哭鬧來吸引注意力,成年人需要內化這種行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了時光的洗禮,也伴隨著內心的醒悟。

真正成熟不是心變老,而是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01

自作多情

朋友間的交往最切忌的是交淺言深,不對等的付出和自以為是的深厚,往往會鬧出很多笑話。

你曾經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朋友間聊天的時候總是你說的話比較多,主動的一方總是自己。

明明是對方開始的對話,結束的時候卻忽然冷淡,自己也沒反應過來是因為什麼;

明明是對方請求的幫助,自己傾囊相助之後也沒換回一句“感謝”;

明明是對方需要自己給出一點意見或者建議,真心提出解決方法之後換回一個冷漠。

後來發現,不親不疏才是最好的相處,現代人的人際交往跟感情一樣,誰也認真誰就輸了。

網上有個段子這樣說過:從不愛搭理那些鬧矛盾的夫妻、情侶、好友,人家鬧翻天之後歡喜複合,而你只是多事的第三者。

不要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人生,一是你沒有資格,二是你沒有能力。別人的生活,你如何指點?

不要干涉朋友的選擇,這麼大人了,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要總想著操心孩子的事情,兒女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嘴碎別人的家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很多事情你管不過來,很多時候不需要自作多情,少一些操心,多一些內省,你有你的人生,過好自己就好。

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02

自知之明

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期當中,他做的選擇應該有三種:一種是你可以幹什麼;一種是你能幹什麼;還有一種是你應該幹什麼。

選擇可以幹什麼的人,應該是循規蹈矩的人;選擇能幹什麼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選擇應該幹什麼的人,是屬於理性選擇的人。

在福布斯排行榜的前十名當中,有很多富豪當初他並不是想做富豪。有的想做詩人,有的想做音樂家。但是到最後他們發現一個道理:

就是自己擅長的往往是自己不喜歡的,自己不喜歡的,往往是自己擅長的。

做人最難得的,不是聰明,而是有自知之明。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瞭解自己能做到什麼,拿得起是一種實力,放得下是一種釋懷。

做人最難得的,不是格外聰明,而是有自知之明。一個人瞭解自己能做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是一種很大的睿智。

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大的名利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活能坦然承受,都是一種成熟和坦蕩。

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03

先見之明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先見之明是一種見微知著的能力,善於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並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為智者。

還記得孔子和顏回發生的故事。

顏回和老師孔子因為學術有過爭執,第二條顏回佩劍回家,孔子叮囑了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路上,風起雲湧,雷鳴電閃。顏回鑽進一棵大樹的樹幹裡,想避避雨,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從空樹幹離開。果然,樹幹被雷劈了下來。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連夜趕回家。他不想驚動家人,悄悄開門發現床上睡了兩個人,一時怒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連忙點燈查看,原來是妻子的妹妹。

第二條,顏回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覺察於事件細節,觀察與個人性格,不敢說是料事如神,也可以算得上八九不離十了。

他們的能於萬般變化中洞察世事,明辨事理;於泰山崩於前中沉著冷靜,謹慎睿智。

未雨綢繆者不會臨渴掘井。為人處世之時,最易亡羊補牢之錯,最終累及自身,囿於囹圄之中。

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累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做,但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學。

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04

成熟的人生也有三境:

一境是少些自作多情,關注於自己的生活,切勿多管閒事。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二境是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想法,拿得起的同時也能放得下。

三境是先見之明,見微知著,覺察於環境人心,在波詭雲譎的生活當中洞察世事,立身於世。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真實自我的發現,在內省中找到為人處世的方法。

站在人生的路上,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才是真正的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