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為什麼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語出宋代大儒張載,此句名言成為後儒學習易學的標杆。

此句出自張載著《正蒙》〈大易篇〉,全文為: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繫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

厚朴易學譯:

《周易》是專為君子謀略,不是為小人謀略而用的,故將“德”撰寫於卦爻辭裡面。雖然爻有小大陰陽的分別,但是在為卦爻加入卦爻辭時,一定會以君子的義理來告誡問卦者。

所謂“爻有小大”,小者為陰,大者為陽。小者似乎是為小人而設。但卦爻辭必定會以君子之義來曉以大義,避免犯下小人之失。


為什麼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春秋筮例道德說萌芽:

張載說卦爻辭一定會“喻之以君子之義”這句話拿來檢驗《周易》經文不盡然正確,但在春秋筮例裡,的確就已有這種“喻之以君子之義”的解卦傳統,這種傳統甚至早於孔子之前。

從人品高下來定義君子與小人,並不是宋儒開始的。這種思維方式應該早在孔子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已存在,而到了孔子將這些論述“集大成”,形成了一種流傳兩千多年的思維方式。

《周易》原本的功能主要在溝通鬼神,周王決策時要了解鬼神意志,雖然無法說這樣的《周易》沒有倫理道德的義涵,但是至少思維重點比較是在事情吉凶的因果預判,這種預判的邏輯是比較不具道德規範之意義的。某個程度來說:有吉凶,無善惡。

但從春秋開始,可能因為禮壞樂崩的關係,人們開始把一些道德期待放到易經的解卦上,這種期待,在後來更把品德上的高貴內涵當做君子的條件,君子不再只是原本的社會身份地位高低,而是必需具備某種人品上的高貴特質才堪稱為君子。

《左傳》襄公九年,穆姜自解艮之隨,此卦五個爻變要以之卦隨卦來佔解,他解釋“隨,元亨利貞,無咎”說,自己不符合元、亨、利、貞四德,所以無法得到“無咎”的結果,也就是無以免除其罪咎,安全脫困,將被囚死於東宮:“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南蒯將叛變,筮得否之比,得“黃裳元吉”,原本就卦來說是大吉。但子服惠伯將此卦限定在“忠信之事”才得為吉,並把黃、裳、元做為得到“吉”的條件,也就是說,除了問卦之人必需以忠信之事為基礎之外,還必需符合嚴格的道德倫理規範才能夠得到吉。

穆姜的故事記載於魯襄公九年,孔子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早於孔子五十讀易六十幾年。而畢萬的例子記載於昭公十二年,當時孔子大約二十歲左右,因此早於孔子讀易三十年。甚至像魯宣公六年記載的,鄭國公子曼滿想要當卿相,伯廖評論說:“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

早孔子習易一百年。

這些例子裡,雖然未清楚把人的品格拿來定義《周易》中的君子,但已可看出,早在孔子出生以前,貴族利用《周易》時,就已把人品列入吉凶的判斷之中。並且把《周易》當做人在品德修養的勵志之書,這種特色,在孔子之後也清楚地表現在《象傳》與《彖傳》等十翼的批註裡。


為什麼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孔子十翼道德思想:

孔子講仁義,尚禮樂,認為君子當以仁義為涵養,行之於外則中於禮樂之節。孔子當然也將這樣的思想帶到了《周易》,也包括了對於《周易》中君子與小人的論述,《繫辭傳》中有幾段引述孔子對於《周易》經文的註解: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以上所說的“君子”、“小人”其實兼具二義。一是既指地位之尊貴與卑下,二是又兼及品德上的高下。

這種顏色最為鮮明的如《大象》傳,都用“君子以…”的語法來詮釋君子面對不同處境當有如何之作為,而這些作為都與修身治國有關。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十翼相傳是孔子所作,不過這個說法大有問題,十翼比較像是孔門弟子整理孔子講學的見解而成,部份則可能是孔門弟子的言論。以《繫辭傳》來說,它的成書方式類於《論語》,比較可能是孔門弟子對於老師課堂言論的筆記。因此裡面混雜了孔子之前的古人論述,這部份可能是當時孔子的教材或孔子引述先賢言論。也混雜了孔子之後的孔門論述,這部份可能是孔子弟子對於老師言論的發揮,然後被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所記錄下來。但無論如何,可從十翼見到孔子對於《周易》詮釋的這種重要思想。


為什麼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周易》中的君子原本指的是有權位而尊貴的精英份子,小人則是指基層而地位低下的平民、小民。但《易經》並不專屬於精英。事實上,由於《易經》的普及,絕大多數讀易經、用易經的人,都屬於平凡而沒有官位的小人。怎麼可以說只有君子可用《周易》來問事呢?甚至從《周易》中有小人吉、小人兇等判斷用語來看,在周朝時《周易》的使用應該也不是貴族精英、在上位者的專利。

所以“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講的君子和小人並不是這個原始的社會地位上的意思,而是一種道德上自我提升的期望。精確來說,意指我們讀易經,就要學習做個有德性的君子,讓自己不斷在品格上向上提升:不管你的社會地位是小人還是君子。

也有人會因此以為自己讀了易經就變成君子了,往往以君子自居。以為自己讀了些聖賢書,有了經世治國的理想,然後自己就是正義的一方,是君子。而和他相對立的就是小人,形成了一種讀書人的傲慢,這也是不可取的。


注:如您喜歡,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上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