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习惯把“越界”当“亲近”

别让孩子习惯把“越界”当“亲近”

文豪刚毕业时,被学长召进了他所创的公司。工作2年后,学长的公司开始稳定成长,文豪觉得这个行业并不适合自己,而且工作时间实在太长了,他总是睡眠不足,所以他开始跟朋友打听别的工作。消息传到学长的耳里,学长震怒!他跟文豪说:“你这人太没有道义了!你刚毕业连履历都不用递,我就给了你一个好工作。现在你拿的薪水比你哪一个同学少?你怎么可以背叛我去找别的工作呢?”文豪想想也觉得对不起学长的赏识,因此打消了转行的念头。

静惠是一个乖巧的大二学生,系主任要她帮忙做研究,她受宠若惊。由于做研究常会忙到很晚,系主任总会买晚餐给她吃。有一天半夜,她离开系主任办公室时,发现整栋楼都空无一人,她感觉有一点不对劲了。那以后,系主任要求她入夜后留下来做事,她都婉拒了。她第3次拒绝时,系主任就对静惠说:“静惠啊,你知道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学生了,我对你有很深的期望。我这么严格要求你的研究工作,是为了你往后的学业着想。我觉得你有潜力变成博士生,希望你尽量把晚上时间安排好,可以多做一点研究工作。你不要忘了,我留下来工作到那么晚,其实也是为了要栽培你哦。”

静惠心里虽然还是很毛,但不想让如此赏识她的系主任失望,因此她还是在入夜后留下来工作。系主任与她愈坐愈近,她每一次想保持一点距离,系主任就把对她多赏识、多用心栽培这种话拿出来讲。最后有一天,系主任就性侵了静惠。即使如此,系主任还是告诉静惠他有多喜欢她、多爱她,让这样的事情延续了2年,一直到静惠毕业了,她才敢告诉家人这件事。

静惠和文豪都有什么才是对自己好的直觉,是这些感觉让他们觉得该保护自己了,但是,是什么阻止了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继续往危险前进呢?

大伟是独生子,父母都是医生,非常关心他的学业。他准备升学时,希望选文科,遭到父母反对,他们威胁他要断绝经济援助。大伟向来很乖,但这次他反弹很大,在离家出走前对父母说:“你们可不可以给我一点空间,不要一直越我的界,你们能不能让我喘口气?!”

一般人都知道,要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一定要保有人际“界线”。但很少人觉得亲子之间应该有人际界线。因为孩子从母体而来,大家都觉得跟孩子愈没界线就是愈亲,也就是有种“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概念。其实,亲子关系在母体里就有界线,那个界线就是胎盘,妈的血归妈的血、孩子的血归孩子的血,没有了这个界线,母子都会有危险。可以说,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界线,这个界线负起了保护我们的责任。

孩子从小一切都是靠父母,父母让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父母让他穿什么,他就穿什么。等到孩子大了,就会开始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见、自己想做的决定,如果这时你强迫他、想改变他,他就会生气。我们总是不喜欢见到孩子有情绪,但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有情绪?

情绪感觉与身体感觉一样,它们的功能都是为了保护我们。如果有人掐我们,身体就会痛,这个感觉是为了警告我们:身体界线被侵犯了。就好像有人说了什么话惹我们,我们会生气,这个生气的情绪是为了警告我们心理界线被侵犯了。这个情绪界线就是大家说的人际界线。一个城市不想让外敌入侵,它必须有坚强的城墙。城墙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但人际界线摸不着、看不到,无影无形。虽然界线无影无形。但是,当别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出现情绪,所以情绪就是我们城墙上的警报器。情绪=人际界线。当别人侵犯我们的界线时,情绪就会作响。

那我们的情绪界线里有什么呢?如果我们把情绪界线想像成脚下的一个圈圈,而这个圈圈里放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偏好╲喜好、意见、梦想、用意、决定,就是那些我们脑子里的事。脑子里的事看不见,所以就必须有情绪来守卫它们,不被他人侵入。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

父母能成功的把自己的情绪界线与孩子的情绪界线分离。

当孩子开始长大了,父母喜欢吃的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欢吃的、父母喜欢的衣服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欢的衣服、父母希望孩子念的科系不再代表那是孩子喜欢的、父母希望孩子加衣不代表他冷、父母希望孩子多吃点不代表他饿。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他自己的情绪界线,如果父母想要与孩子没有界线,就像母子之间没有胎盘一样,亲子关系会面临危机。

父母的责任,并不是霸占孩子的情绪界线,而是要协助孩子认识他情绪界线里的喜好、梦想,或帮助他依自己喜好塑造他的价值观、意见、决定。

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哪懂,我们帮他选是为他好、关心他、爱他,他有什么好不高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个人不是你,是他的老师或老板呢?然后孩子被强迫了还以为老师和老板是爱他、关心他、为他好呢?静惠和文豪不就是这样?

静惠和文豪的父母很相似,他们都是对孩子的教育关心有加,孩子想要独立拥有自己界线时,他们从没放手过。静惠想要上自己喜欢的才艺课,父母觉得才艺课对学业没帮助,不准,帮她选了别的课后辅导。文豪想要选自己喜欢的科系,父母觉得那科赚不了钱,要求他上一个未来钱赚得比较多的科系。然后,父母不停的告诉他们:

“我们是为你好、我们是关心你、我们是爱你才这么做的。”

父母不与孩子的情绪界线成功分离,孩子会弄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等到孩子离家与别人相处时,他们也会很容易就把别人违背自己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事当作一种爱和关心。他们会把越界,当作是一种亲近而不是侵犯。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没有人际界线而受到伤害,那你最好也不要一直不停的让孩子觉得,他是被你拥有的。毕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