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更多的爱,就是给更多的安全

前天跟琪琪妈妈聊起了给孩子更多爱的问题。她说:

我是片面点,觉得自己养的是女孩子,在家里父母关爱,到幼儿园里老师关爱,每天都快乐最重要。因为被爱滋养大的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更强。尤其是女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是被爱包围长大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她会自然避开。(我一字没改地把她的话复制过来了。)

可能是片面点,但是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可能我也是片面的吧。我回复她说: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得到的是爱,就能识别不爱。

昨天我打开手机浏览文章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个事情,因为我发现这道理很适用。

给孩子更多的爱,就是给更多的安全

前阵子,我在手机上屏蔽了很多消息推送,因为我发现他们推送的内容我实在不能忍,不是新闻不好,也不是故事不好,而是文章本身,太垃圾!连句话都说不通顺,前后逻辑非常狗屎,废话一堆!并且,错别字连篇。虽然这是互联网阅读时代的正常现象,但在我看来,看这样的东西简直是浪费生命。我也不是看了一天两天就下定论屏蔽了,我是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实在是没有继续看的必要了。

我发现,我之所以不能忍这些烂文字,是因为之前我读了很多好文字,读了好多年的好文字,特别舒服,特别有收获。好文字不但给了我很多的知识,还培养了我的语感和对文字的审美,甚至是对文字的洁癖。遇到垃圾文字的时候,我自然要拒绝,要离得远远的。

我知道有很多产生好文字的地方,有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何必去跟垃圾纠缠,果断屏蔽。

这跟琪琪妈妈说的道理一样,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她会自然避开,比如她长大了不会跟渣男纠缠。

给孩子更多的爱,就是给更多的安全

这也让我想起来我之前看孙瑞雪老师书上写的:当我们给孩子的是高雅的艺术,他自然会不喜欢那些低俗的东西。比如我们给孩子的是好的音乐、绘画、影视作品,那些坏的艺术品就入不了他们的眼。

还有李跃儿老师在书里讲的故事:在课堂上,如果你给不了孩子们好的语言和引导,他们就会说屎屁尿这些来扰乱课堂纪律。如果我们给孩子的都是高级的,孩子自然就会拒绝低级的。

而我自己的生活习性,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我不太能接纳坏脾气的人,我离他们远远的。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里,我的记忆里,只有我爸朝我发过两次火,没有谁朝我发过脾气。如果谁对我发脾气,我大部分时候会怼回去,因为我内心里是抗拒坏脾气的,那是一种不友好的信号,我不愿意与不友好的人接触。所以我也很少能遇到朝我发火的人,几乎是遇不到。这也导致我连豆妈的坏脾气也无法容忍很多,到了临界点我就怼回去了。

我们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决定了以后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

我们给孩子爱,孩子自然适应于爱,如果不爱,她就不舒服,自然会离开,像条件反射一样,无形中保护了自己。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她自然能分辨危险,至少不会飞蛾扑火。

给孩子更多的爱,就是给更多的安全

几天前我在网上回答了一个问题:父母在家地位的不同,会决定孩子今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吗?

我回答了是。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幼年的影响。幼年的经历会进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有人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决定着一个人的意识、行为。不管他长到多大,甚至到了老年,都可能还有留有痕迹。所以说,一个孩子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和环境里,可能会对他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不是每个人孩子每个人都会如此,但基本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父母地位不平等的环境里,他极有可能以后也会组建一个这样的家庭,或许反过来,他会刻意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但其他的家庭模式可能给他带来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感,他需要花费很多的心力去克服自己的不适应。就像我们吃了很多苦果子,适应了苦果子,竟然会觉得甜果子有问题一样。如果他沿袭了强势一方的个性,那他就是强势的,需要找一个弱势的搭档他才舒服。如果他沿袭了弱势的个性,他就是弱的,可能不单单是在家里弱,其他地方也会弱,受虐才会感到舒服。所以,如果我们也觉得不平等有问题,那就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在家庭里,父母只有角色的不同,分工的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一个人负责挣钱,一个人负责养娃;一个人负责内,一个人负责外;一个人负责大事,一个人负责小事;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一个人上厕所,一个人等着……没啥不平等的。

也是说的同样的道理。

我和琪琪妈妈怎么聊起这个话题了呢?因为我们都给孩子选了小的幼儿园,小到很多人都不认为那是幼儿园,连我们的爱人都持有异议。而我们认为,那就是我们喜欢的幼儿园,在那里,孩子才可以得到相对好的爱和安全感。

她说琪琪爸是棍棒教育中长大的,所以他比较信奉“打一顿就好了”。其实原因还是上面那些,因为他那样一路成长来的,他就觉得那样是对的,哪怕是不对,他用那样的教育才是最顺手也让自己最舒服的。打一顿出出气,当然是首先爽了自己。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沿袭着以前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很少有人能避免这样轮回一样的神奇事情。

终结轮回或者减少负面影响的,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刻意练习。我们需要不断地觉悟、自省,才能培养一个更好的下一代。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有一次看一个电视节目,孟非对一个小女孩说:你要感谢你自己,你今天有勇气站在了这个舞台上,来控诉妈妈对你的错误行为;孩子,我希望你长大了终结你们家族的这个传统,做一个更好的妈妈。我一会给你手机号,如果你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请大胆地联系我。

看着电视上那一幕,听着孟非对孩子的鼓励,我差点就掉了眼泪。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他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对养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养娃,他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头条号爸爸很棒,有更多爸爸育儿的文章等你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