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在我們眼裡不一樣

上週六我有事外出,豆寶的舞蹈課有豆媽陪著去的。這一去不打緊,回來就把我數落一頓:都是你帶的娃,比人家差一截!

我問怎麼了,她說:你姑娘都做不好動作,也不好好做,不會聽指令,我覺得她注意力是不是也有點問題……

巴拉巴拉一大堆,總而言之就是很差,咱家姑娘需要改造。

我還沒準備好怎麼回應她呢,她又質疑:讓她上這樣的幼兒園到底行不行啊?都是你主張的,以後怎麼辦啊?

我:……

就陪一次舞蹈課,一個小時,她的焦慮值又增加了好幾個點。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在我們眼裡不一樣

正好週一還有課,這回是我陪著去。全程一小時我簡直眼都不眨地觀察豆寶,看我家娃到底有沒有問題。

我一看,嘿,我家娃不錯。

你看,有些動作她做不到位,但是很努力,胳膊已經努力伸長了,頭也儘量在歪到老師的標準,看出有點吃力的樣子。看了一下別人,好像方向錯了,自己立即就給改過來了。

她的動作基本比別人慢一拍,老師喊起的時候她還在落,老師喊落的時候她才起來,看上去有點滑稽。但動作都沒做錯,雖然不標準。

後半程,可能注意力已經用完了,有點怠慢,看上去就更比其他小朋友差了。但是一直都還在堅持做。有點開小差,但老師一提醒,立即進入狀態了。

如果她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可能看到的也是差距,你看她明顯很慢,明顯動作不到位,明顯的注意力太短。看上去有點搞笑。

可是,她是我們家的孩子。我看到的不是這些,我看到了她的努力,看到了她想做好,看到了她的堅持。

我當然也知道,這表面背後的原因。一是她的動作發展本來就比別人慢,從小就是,學會爬比別人晚,學會走也比別人晚。二是這裡面大部分孩子都有經過或多或少的相關訓練,而豆寶沒有。

或許還有其他更加細微的原因,導致了她看上去比別人差。

但是,我接受她的這種差,我覺得這很正常。

豆媽自己都說,動作方面遺傳了她,因為她自己這塊就不行。其實,我這塊也不行,運動能力差。這樣的兩個人,生養的孩子運動能力差不是很正常嗎?

課後,我跟老師溝通了下,老師也是說她是慢了點,但整體還不錯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不能做同樣的要求,豆寶還是挺機靈的。

我覺得老師說的對,不能做同樣的要求,畢竟孩子都還小。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老師對孩子們的要求不一樣,我覺得老師真挺用心的。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在我們眼裡不一樣

想起來上次家長課上,一位媽媽說她兒子太與世無爭了,比如在幼兒園排隊拿東西,他不著急,並且還允許別人插隊,其實他自己也挺喜歡那個東西的;基本沒發現他有跟別人爭搶過什麼,即便他比較強勢的好朋友都影響不了他;這真是讓我有點擔心。

大家一聽,都覺得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孩子啊!我們想培養這種個性還培養不出來呢!

有相熟的人就說:這多麼像你們兩口子啊!

然後大家哈哈大笑。

你看,這根本不是個問題,但是在媽媽那裡,這也是焦慮的根源之一。

我有個好朋友家的兒子,也是這種性格的人,他也是有點擔心孩子以後會不會很吃虧。而恰恰相反,一點也不吃虧,倒是個很受歡迎的孩子。

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不如人的一面,而忽視孩子比人強的一面。因為我們想讓孩子更好更美,想讓孩子十八般武器樣樣拿得起。並且中國的父母還都有個通病:見面謙虛。生怕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翹尾巴。而這樣的後果,常常是事與願違。

我們都有一顆想變得更好的心,但心力要用在自己身上,別用在孩子身上。

我們在運動能力上有沒做出努力和改變?

我們有沒在不爭強好勝上做出努力和改變?

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運動能力差?能不能接受自己的與世無爭?

如果我們想一想這些問題,或許就沒那麼焦慮了。

為什麼同一個孩子,我們看著不一樣,甚至周圍每個人都能說出不一樣的特點來?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每個人的內心不一樣。所以,傳達出的信息就不一樣,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並且常用的名詞:投射。意思是一個人把自己之前所經歷的情緒、感受、價值觀、信念、好惡等個人體驗,不自覺地轉移到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所認為的,都是主觀的,並不客觀。尤其是評價,更是一己之見。

我們所看到的孩子,其實就是自己。你接受孩子什麼,就是接受自己什麼;同樣的,你厭惡的孩子行為,就是你厭惡自己的那一部分。

人們常說,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也是這個道理。原件沒改變,複印件不可能會改變的。

所以,我們要少為孩子焦慮,多為自己加油。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在我們眼裡不一樣

都說中國的爸爸們很少參與育兒,這位爸爸深度參與了。

作者豆爹,國家心理諮詢師,美國正面管教註冊家長講師。

迎關注頭條號 爸爸很棒,有更多爸爸育兒的文章等你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