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60、70後真的生活在無奈之中

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我們,盤點了生活的經歷,感覺被套路了,而且還是連環的套路。


九十年代,60、70後成家養孩的時候,土地承包到戶了,失去了社會優越性的養育負擔明顯加重了。還好計劃生育政策限制了生育,可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校”的口號吹響了,於是國民便走上了奮鬥一生培養大學生的道路。反正城市人是這樣走的農村人也得跟著往前走。


培養大學生的需求量加大了,顯然傳統的、正牌的大學是不夠用了,於是各類學院便應運而生了。一個龐大的供需鏈就這樣構成了一道宏觀景緻。從此,為孩子奮鬥一生的序幕便轟轟烈烈拉開了。各式各樣的教學樓便成全國大人、小孩追求夢想“聖地”。


當教授、校長和專家們缽滿盆溢的時候、當滿街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多如牛毛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在為“教育"這個幌子買了單,而且事實還遠不是光辛苦買這一筆單這麼簡單。



85後和90後的大學生們早就在大學期間,養成了享受人生的人生觀,他們是按照“苦過了高中,上了大學就輕鬆了"的理念混完大學的。但他們必竟也還算有文化的一代人,大事不知曉,小事可瞞了,社會上的燈紅酒綠,生活裡的風花雪月都是他們需要的。


他們困惑的時候,零七年開始興起了p2P網貸,金融行業中的國家銀行看到了網貸的紅利,先後發起了信用卡,支付寶花唄,借唄和京東白條不甘落後,更掀超了超前消費的高潮,這些新經濟格局的擁戴者當然是85後和9O後了,他們可以不用考慮實際收入的多少,盡情的享受消費,沒錢了在手機上撥弄一番,網貸就辦妥了,需要購物了就在信用卡上隨便刷,白條呀,花唄呀,借唄呀都為他們廣開著方便之門。



這樣的日子倒也過的樂乎,但也隱藏著“樂極生悲”的風險。這不,問題就出來了,他們在一陣享樂消費之後,便成了“軟翅膀”的欠債群體。錢是借來花掉的,債主才不管你的翅膀硬或軟,反正欠債要還錢,還不上再來個息上加息,明白了吧:年輕人,進陷阱就是這樣進的。


其實各類無抵押貸款和所有超前消費的始作俑者們,都是知道年輕人是沒有創造力和還款能力的,卻仍然要針對他們放借,是因為這些惡劣的資本看準年輕人的上一代是積蓄型的一代人,他們的目的是借下一代人作引子來掏空上一代人的口袋。



這一步棋還真的被他們看準了,在種暴力催收下,有不少的家庭還真被他們掏空了,可憐了這些做父母的,夲想給兒子攢點買房首付款或是為兒子儲蓄點結婚錢的,都被網貸和超前消費給套路的空空如也。既便空了口袋也還不了債的,只能等著被徵信以老賴的身份劃為最低層窮人群體罷了,別無它法。



眼看著兒子已三十歲了,生活依然無法定向,這樣的父母又怎能不揪心犯愁。現實已經發展成這樣了,青年中男多女少是事實,誰個女孩不想嫁個條件好的人家。房價高的離譜,底層打工的男青年們只能望而興嘆,看著流年逝去,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現實讓他們成了玻璃箱子裡的蒼蠅,看著前景光明,卻永遠也飛不出去。在他們的環境裡,空氣都是帶著煩躁成份的。


我們在生活中感受著,在周圍人群中發現著,在迷茫中困苦著,我們多少個家中養有買不了房、結不了婚的過了而立之年的老兒子,這種情況下的日子誰能過的幸福?催債電話不停的騷擾誰又能不煩躁不安?


六零後、七零後的我們過到今天,一沒有交夠社保得不到退休養老保障,二沒有攢下養老錢,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子女不能齊家,叫我們欲進無途、欲退不能,我們這一代人忙碌的一生好象總是被牽著鼻子走的,有時候想想我們總象是完整的活在套路之中了!

有些60、70後真的生活在無奈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